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文 多
编者按
【 2016年前,这个行业被视为资本的宠儿之一,而在2017年,业内人士却称目前已“基本上没人投资”;2016年前,多家上市公司带着期待踏入或打算涉足这个行业,而2016年结束时,却发现这些收购标的的去年业绩并不好看。
这就是消费类无人机行业,本来已不复当年风光,如今又因少数“黑飞”玩家,不得不面对民航新规的影响;本来就不是大众消费品的无人机,现在那些有点兴趣的玩家又可能因为实名登记而放弃入手。
监管措施的趋严,对于行业的洗牌、整合、规范必然是利好,但可能,也按下了行业拐点出现的加速键。】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文 多
近年来无人机行业迅速发展,但“黑飞”现象屡禁不止,威胁民航飞机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段时间,在深圳、成都、昆明等多地机场都出现过无人机闯入禁飞区域的情况。
为加强管理,民航局近日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最大起飞重量为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民用无人机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
记者为此采访了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曼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雷柏科技(002577,SZ)等多家企业,企业普遍表示支持新规定,认为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同时,企业也就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提出了自身的建议。
“黑飞”严重 监管出手
5月18日,深圳警方对外通报一起在当地机场净空保护区内操控无人机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一名无人机飞手被行政拘留,无人机依法予以收缴。今年以来,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多地发生了无人机进入禁飞区域,对民航飞机造成干扰甚至安全威胁的事件,其密集和危害程度空前。
面对“黑飞”频繁发生的现状,监管层终于要“放大招”。民航局近日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要求自今年6月1日起,在我国最大起飞重量为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2017年8月31日后,民用无人机拥有者如果未按照本管理规定实施实名登记和粘贴登记标志的,其行为将被视为违反法规的非法行为。
此前,我国出台了《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等相关办法,但上述规定的内容比较宏观、笼统,对无人机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没有详细的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对无人机低空空域的飞行活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规范。
曼塔智能市场总监吴明晰对记者表示,“事实上从两年多前(无人机安全管理)就已经开始在讨论了,一些企业加入到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这样的组织当中,研究安全飞行问题。”因此,他对于监管政策的出台并不感到意外,政策在这个时间点落地,他猜测与近期多起社会突发事件有关系。
厂商建议“疏堵结合”
无人机厂商如何看待新规?记者为此采访了大疆创新、亿航、曼塔智能、雷柏科技等多家厂商,企业普遍表示支持新规定,认为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但建议监管层应避免“一刀切”政策。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公关总监冀晨悦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公司将积极配合,在“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中填报产品信息,提醒用户进行实名登记,从而保障飞行合法合规。
雷柏科技董秘则对记者表示:“我们肯定是欢迎监管的,但也希望(管理办法)切合实际需要”。他建议监管应避免“一刀切”的情况。
吴明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说道,规范管理会淘汰掉一些没有核心技术储备、不符合资质的厂商,形成准入门槛,有利于行业的整体有序、良性地发展。但他也表示:“有无人机同行反映,细节方面非常严格。”
5月23日,大疆创新副总裁邵建伙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作为“黑飞”事件后续影响的一部分,有些地方出台了“一刀切”式的扩大化禁飞政策,这虽然有短期遏制事件恶化的初衷,但从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说,并没有解决问题。大疆建议科学管理、疏堵结合,一方面引导99.9%以上的守法的用户,一方面更有效地管理好那0.1%的非合作目标。
监管落地中仍有困难需突破
大疆此前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中表示,《规定》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难点,大疆正在着手研究解决。例如,民用无人机制造商填报无人机购买者姓名和移动电话之条款,制造商在执行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
此外,还存在对“飞手”监控的困难。大疆创新公关总监王帆曾表示,国内主流的多旋翼无人机厂商都带有电子围栏系统,可以确保飞行器不闯入禁飞区。但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介绍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电子围栏”、GPS定位是迄今为止比较有效的防控方式,但不等同于绝对安全。一位无人机从业人士更是透露,虽然现在市面上一些主流品牌的无人机设置了GPS,但有些不守规矩的“飞手”会破解GPS定位功能从而突破限制。
这一情况在非正规产商产品、零件组装无人机那里会更严重。大疆创新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开源飞控”(玩家自行组装甚至参与软件设计)的监管。王帆表示,不同于正规厂商的产品,由零散配件组装而来的产品不设电子围栏、可以任意编写航迹规划,产品容易改装、不支持实时监视、飞行性能没有约束,因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最近民航局发布的关于无人机注册的规定并没有对这类飞机进行管控。这些问题正是大疆需要和监管部门探讨的,不能让‘开源飞控’成为无人机监管的法外之地。”王帆称。
拐点或至
无人机风光不复当年 监管趋严加速行业洗牌
每经记者 项义妹 每经编辑 文 多
每一个新兴产业,都会经历快速扩张但管理混乱、监管趋严并回归理性的发展过程,而民用无人机领域正处于这一阶段。
在经历了“井喷式”发展之后,无人机这一行业也开始面临着投资热度消退、利润下滑、公司倒闭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无人机行业“野蛮生长”的时期已过?近日,由于“黑飞扰航”事件屡禁不止,民航局对于民用无人机行业监管的升级,似乎将加速了这一行业拐点的到来。
在近期的一系列黑飞事件后,大疆方面5月23日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承,最近这段时间,大疆国内销量的确有小幅度下滑。“可能有些用户想买,但是看到这个事件,可能心理会受到一些影响。”大疆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大疆承认近期销量下滑
近日,民航局宣布,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的开发,并将于6月1日正式对质量250克(含)以上的无人机实施登记注册。
据《北京商报》报道,一位参与意见征求会议知情人士透露,空管委还在牵头起草一份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具体管理规定,这项规定将明确对未实行无人机实名登记的行为的具体处罚措施。
对此,哈工大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孙明健分析认为,监管措施的出台,对于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尤其是消费级无人机。本来因为使用简单,价格不高,有些玩家会买来娱乐、航拍,但是监管政策的导向可能会使得玩家变得紧张,“玩无人机还要跟这个那个打交道,甚至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那我不玩了还不行吗?”孙明健说。
在5月23日的媒体通气会上,大疆方面也坦承,最近这段时间,大疆国内销量的确是有小幅度下滑。“不过,好的影响肯定多于不好的影响,大疆还是欢迎和肯定监管的。”大疆方面表示。
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方面也肯定了监管:“关于民航局发布的新规,这段时间零度智控也一起参与了相关规则的讨论。由于我们本身在做国外的市场,其实美国的FAA和日本的相关部门对于无人机使用均有明确的注册要求和管控措施,我们认为新规的出台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也帮助拥有无人机的用户规范自身行为。”
深圳微孚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何伟的观点类似:无人机行业技术门槛高,竞争激烈,洗牌一直在进行,加上内部环境的监管,可能会加速这种变化,但是也给了真正有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与市场渠道的公司机会。
消费无人机行业风光不再
事实上,曾经作为资本圈宠儿的无人机行业,风光已经慢慢黯淡。
在政策的支持下,经历了大量资本一拥而入的发展之后,无人机这一炙手可热的行业开始逐渐降温,从行业投融资情况便可见一斑。
根据毕马威和CB Insights共同发布的Venture Pulse风投报告,全球无人机行业在2016年第三季度获得了13笔共计5500万美元的融资;相比2015年第三季度共有12家无人机相关企业获得1.34亿美元的投资,资金规模大幅下降了59%;而2016年第二季度,无人机行业同样发生13笔融资,总额约为1.06亿美元。
对此,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分析认为,无人机行业的投融资已经大幅度萎缩,尤其是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目前基本上没人投资了。“因为现在消费级无人机主要是娱乐和航拍,高速发展期已过,市场已基本饱和,而新的市场需求还没有开发出来,这个行业已经不太增长了。”米磊说。
大疆方面则表示,过去无人机的概念比较火,很多资本都冲进这个市场,但是作为硬件产品,比拼的不是概念或者是资本运作,而是产品本身的技术。投融资的退潮其实是市场的正常反馈,因为资本投到企业当中,但是企业并没有拿出相应的优秀产品,自然不会被市场所接受,所以这是行业逐渐回归理性的过程。
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伟表示,过去,无人机行业非常快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但是整个市场的成熟度并不够,处于相对畸形的发展态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厂家渗透进来。
深圳曼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明晰也提到这一点:“无人机要做到稳定性强、智能化,绝非易事。前两年很多人浑水摸鱼进入到行业,造成大众对无人机形成了误区,但实际上大家看到的很多都是廉价、质量不过关的玩具无人机。”
挖掘细分市场成出路
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以航拍为主的消费级无人机始终难以甩掉“航模玩具”的帽子,而这一产品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米磊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消费级无人机实际上还是个小众市场,也就是一个纯玩家的市场,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消费级无人机也就是飞半个小时、拍拍照而已,而这些功能决定这一产品没有办法进入大众的市场。米磊进一步表示,这个行业要想有突破的话,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上有突破,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比如开发拍照以外的功能,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短期之内很难有创新性的技术突破。
此外,在消费级无人机需求趋于饱和时,无人机企业寻求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应用也是未来发展的另一出路。目前,大疆也开始布局专业级无人机领域,已推出了农业植保机,并积极谋划向更多专业应用领域进行扩展。
大疆方面向记者表示,大疆本身是做多旋翼产品出身的,在这方面有产品优势,而工业无人机是一个很大的潜在的市场,大疆已把2016年作为行业应用拓展的元年,希望未来能把行业应用做成消费级无人机之外的营收支柱。
而早在2012年,从事消费级无人机的极飞科技便已开始向农业领域转型,专注于农用植保机市场。而科比特无人机一开始便避开与大疆等巨头的竞争,定位工业级无人机,目前其多旋翼无人机已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
刘伟表示,目前无人机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领域,企业也在各自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定位和方向,挖掘匹配的细分市场。“如何找到客户需求点,怎么深入应用下去,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才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营现状
试“驾”无人机受挫 多家上市公司相关业务现亏损
每经实习记者 范文茜 每经编辑 文 多
近两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浪潮的兴起,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涉足其中,试图分一杯羹。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公司的无人机业务出现亏损情况。
雷柏科技(002577,SZ)2016年无人机业务营收同比下降46.13%,销售量同比下降50.89%。公司于今年3月宣布终止无人机相关项目建设的定增计划,并在2016年年报中提到,受市场需求及行业监管等不利影响,无人机行业竞争加剧步入调整期。雷柏科技董秘谢海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今年或将减少无人机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另外,上市公司雪莱特(002076,SZ)年报显示,经营无人机业务的控股子公司曼塔智能2016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高企。威海广泰(002111,SZ)经营无人机业务的子公司全华时代2016年度净利润为亏损状态。
雷柏科技:定增计划搁浅
雷柏科技两年多前高调宣布进军无人机行业,不仅与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设立合资公司深圳零度智能飞行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零度”),子公司还与腾讯联手,研发迷你无人机产品。
此外,上市公司还发布了《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总额不超过11.95亿元投入机器人及无人机业务,计划用于无人机项目建设的资金超过8.5亿元。
然而,在今年3月18日,近12亿元的定增计划戛然而止。雷柏科技发布公告称,由于市场环境已与公司前期制定发行方案时发生较大变化,综合考虑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变化情况、融资环境、公司实际情况等多重因素,决定终止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
事实上,无人机业务目前也并未给上市公司带来可观收入。2016年,公司无人机业务营收同比下降46.13%,销售量同比下降50.89%。值得注意的是,子公司深圳零度2016年亏损为4047万元,净资产为负1488万元。
公告称,受市场需求及行业监管等不利影响,无人机行业竞争加剧步入调整期,报告期内无人机业务较大的投入对公司整体业绩带来一定压力。
雷柏科技董秘谢海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告中的“行业监管”主要是指资本市场的监管,但并未承认这与定增计划终止有直接关系,只说“要综合考虑吧”。他透露,公司今年或将减少无人机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而在机器人、工业自动化领域会花多点精力,“这方面看得更清楚一些”。
无人机业务缘何遇冷?
无独有偶,高调试水无人机业务却未能尝到“甜头”的,不止雷柏科技一家。
雪莱特当初也看好无人机的发展,在2015年收购曼塔智能后抛出定增方案,并称无人机市场是“一片蓝海”。但近年来曼塔智能亏损情况加剧,2015年曼塔智能净利润为亏损807.71万元(按2016年10月27日的《关于为控股子公司提供担保的公告》),2016年净利润亏损2640万元。
另外,曼塔智能的负债率逐渐高企。雪莱特入股时,曼塔智能负债率为2.71%(2015年4月30日);截至2016年12月30日,曼塔智能负债总额9187.03万元,资产总额为8465.85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08.51%。
今年4月24日,威海广泰发布的公告显示,其主要经营无人机业务的子公司全华时代2016年度净利润为亏损状态,威海广泰需计提商誉减值准备4116.25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曾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威海广泰,公司证券部人士坦言(商誉计提)确实对公司业绩影响很大,而目前整个工业无人机市场不是很明朗,但公司对比了欧美的无人机市场,判断国内潜力还是很大的。
易观智库分析师赵子明对记者表示,无人机领域属于新兴科技领域,对材料以及通信遥控、图像回传等功能都有较高要求,在产品成型后需要不断进行软硬件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状况。除此以外,新型的无人机市场较为狭小,所以新进驻市场的厂商较难盈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