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王可然
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再次获得国家层面支持。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和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
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据机构测算,到2022年中国康复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在看到机遇的情况下,社会资本也是纷纷涌入。天津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医院更多地处理疑难杂症、急性病人等。急性病人进入康复期可以转诊至康复医院,能够更合理地分布与利用医疗资源。
而在5月13日举行的泰康康复·GRS开放日暨首届泰康康复医疗发展论坛上,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表示,如果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就可以形成急性期在三级医院,亚急性期转到康复医院,恢复期回到社区的三级医疗体系,最终实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中国康复医疗市场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康复医疗市场仅为200亿元,人均15元,仅为美国的3%。
华创证券一份研报指出,据统计,发达国家“中风”的残疾率为30%左右,而在中国,残疾率高达75%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患者缺少康复治疗环节。
在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仍然小的情况下,潜在需求却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数量和占比持续提升,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8亿,占比首次突破10%;残疾人数量超过8500万人,人口占比约为6.21%;慢性病患者高达2.6亿。
据天风证券研报测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康复市场规模和人均费用都还有很大差距。政策瓶颈的突破预计推动康复产业高速发展,到2022年中国康复市场将突破千亿。
在巨大的康复需求面前,地方已经开始布局。例如,2016年,北京启动了首批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其中包括西城区展览路医院等6家机构。今年初,北京又启动第二批向康复机构转型的6家公立医院。
社会资本也纷纷进入,想要分一杯羹。华创证券上述研报指出,康复医院凭借其盈利周期短、标准化程度高和易复制扩张等特点,同时缓解公立医疗系统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
在业内看来,康复医院也有助于缓解医疗费用压力。
刘挺军认为,目前,医疗占GDP比重已达6%左右,每年仍在不断增长。如果医疗费用不能很好控制的话,国家压力将非常大。
康复人才的质与量均需提升
在行业人士看来,当前国家医疗费用支出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亚急性治疗机构,导致患者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治疗都挤在大医院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太长,床位周转率低,医疗资源紧张。
在具体如何降费上,泰康之家副总裁兼医疗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朱正宏表示,同样一个气管切开住在ICU,公立医院和康复医院一晚上费用差很多。这种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转变,前往康复医院是可以极大降低医疗费用的。
看好康复医疗未来前景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必须直面。
刘挺军坦言,还需要好的支付体系引导。目前,在设备、治疗、手术等方面的报销比重比较大,然而也需要看到前端的预防,后端的急性后期的康复和长期护理方面有支付支撑的重要性。
刘挺军也指出,康复医院面临的客观问题就是质量体系与临床流程的更好构建。过去康复、老年医疗等在大医院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在这样的体系下面,导致目前面临缺乏真正训练有素,质量均衡的康复医师、治疗医师。
人才质量需要提高的同时,人才短缺同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参照国际标准,考虑到我国2万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康复的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30万人。
然而,据《“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从业卫生人员分别为36441人、11180人、316人。
这样的康复医疗人才数量无法与庞大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人数相对应。华创证券研报指出,一般来说,培养一批专业的康复治疗人才至少需要四年,目前针对人才稀缺的解决办法可通过临床医生转岗等措施弥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