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包括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在内的国际互联网巨头纷纷试水金融业:苹果和谷歌先后推出自己的支付应用程序,方便自家用户进行金融支付;脸书也在去年成功申请到爱尔兰央行发放的电子支付牌照,取得为欧盟范围内所有用户提供支付服务的资格;亚马逊则不单能提供支付服务,甚至开始向美国商家发放小额贷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有媒体报道,包括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在内的国际互联网巨头纷纷试水金融业:苹果和谷歌先后推出自己的支付应用程序,方便自家用户进行金融支付;脸书也在去年成功申请到爱尔兰央行发放的电子支付牌照,取得为欧盟范围内所有用户提供支付服务的资格;亚马逊则不单能提供支付服务,甚至开始向美国商家发放小额贷款……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国际互联网巨头正在仿效它们的中国同行阿里巴巴,利用自身用户量大的优势,进入金融支付领域,进而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小额贷款、金融产品销售等更多金融服务领域。同时,这些科技巨头的用户分布更为全球化,在实现跨国经营方面更具优势。
不难想象这些科技巨头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危机感。在面对较小规模的金融科技公司竞争时,传统银行还具有用户数量和资金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或是选择加快自身金融科技研发能力,或是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甚至凭借自身财力直接买下金融技术公司为其所用。当面对这些科技巨头时,传统银行发现自己在用户和财力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这些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以亿计的海量用户,令任何金融企业都望尘莫及,其股票市值更是雄踞全球金融市场榜首。
凭借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科技优势,这些科技巨头可以在个人零售支付领域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挤压传统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不过,科技巨头若想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可能遇到的障碍也不少。
以存贷款为代表的众多传统金融业务涉及信用创造和派生,因而受到监管当局的严格监管,避免过度的信用创造和波动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如果互联网科技巨头也想开展这些与信用创造有关的业务,就需要向监管当局申请银行牌照并接受内容繁多的监管。由于各国监管标准不一,科技巨头在享受用户国际化优势的同时,可能也要承担为满足不同监管要求而激增的合规成本。
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未来科技巨头与银行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市场。科技巨头专注于前端与用户打交道,快速发现用户需求和提供相应服务,而银行则在后端进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以及监管合规。科技巨头掌握着用户的海量信息,在了解用户需求方面更有效率,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用户界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在风险管理和监管合规方面,传统银行则有数百年的行业经验和知识积累。鉴于科技巨头强大的经济实力,这种合作可能会通过收购银行的方式实现。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由科技巨头引领的银行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