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没有他,就没有《人民的名义》|专访编剧周梅森:没人要求我写到副国级贪官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4-07 22:52

    火了一周的《人民的名义》,引发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剧中演员,却忽略了真正的幕后推手——编剧周梅森,他才是整部剧的终极大boss,也是核心灵魂的掌舵者。“想到了会有很好的市场反响,但没想到竟有这么好。”61岁的周梅森在接受每经影视专访时说。

    每经编辑 丁舟洋    

    每经影视记者 丁舟洋

    每经影视编辑 杜蔚

    火了一周的《人民的名义》,在反腐题材强势回归影视圈的同时,引起大家关注、讨论最多的就是剧集中演员们的表演,但却忽略了《人民的名义》的幕后推手——从一个写作者、一台电脑、一段长时间的枯坐,再到荧屏上的精彩纷呈,这部现象级的电视剧,得从编剧周梅森这个接力棒的第一棒说起,因为他才是整部剧的灵魂掌舵者。

    “想到了会有很好的市场反响,但没想到竟有这么好。”61岁的周梅森在接受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专访时说,浓重的江苏口音中透着欣喜。更让他欣慰的是,《人民的名义》观众群里60%都是年轻人,而且女性观众超过男性。“这我也没料到,过去我的戏都是男性观众超过女性观众。”

    ▲《人民的名义》豆瓣评分为8.7分

    连李达康书记都被做成双颊绯红的萌萌哒表情包满天飞了,女性观众的力量可见一斑。

    而当大家谈起《人民的名义》小说、剧本、连续剧时,言之必说其“尺度大”。其实周梅森认为,这种尺度并不在于反腐反到哪个级别了,而是一种对中国政治生态全面反思的尺度,这种尺度体现在对官场语码体系的解构。比如一场会以后,大家只看到一个决策出来了,但这背后真实的逻辑是什么?“可能一个决策者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也可能他嘴上说东,心里想的是西。”

    “要不是周梅森对政治小说的驾驭能力,我也不会做这个戏。”《人民的名义》导演、制片人李路对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表示。

    ▲《人民的名义》海报(图据:视觉中国)

    诚然,没有近二十多年对官场台前幕后的深入观察和积累,写不出那种让中国人看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周梅森看来,中国的政治看似离老百姓很远,实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无一例外。“我的责任,就是做这个大时代的在场者。用我的心、我的笔,来反映这个社会巨大的进步,和由此伴生的各方面问题。”

    可是,距离上一部作品的问世,周梅森已沉寂了八年。

    2004年广电总局一纸通知,先后对反腐剧和涉案剧进行整顿,从此两大红极一时的题材双双退出黄金档,反腐剧也进入长达十年的“冬眠期”。 2014年,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走马上任,发现中央反腐如火如荼但竟没有人愿意碰反腐题材影视剧。

    范子文和老朋友周梅森联系希望周梅森写一步反腐剧,可周梅森深知这其中艰难,疑虑重重。“近十年来,我写写停停,也没有写出反腐电视剧。我惹不起,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不让弄我就不弄。”

    ▲周梅森的作品《国家公诉》被拍成电视剧,豆瓣评分7.3分

    在范子文的动员下,周梅森终于同意出山。同为江苏人的李路听闻周梅森“开工”了,嗅到了好作品和商机的味道。“他带了两瓶茅台酒来灌我,我喝多了,也答应把这部戏交给他。”周梅森笑着对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说,“但其实我是深思熟虑的。”

    “大家怀疑,李路之前毕竟是做贴近生活的电视剧比较多,他过去从来没拍过类似的政治题材。”周梅森解释道:

    “我的想法就是,第一,他有这个信心、决心、野心,想把这个剧做到最好。第二,他的年龄接近50岁了,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他也做了南京电影厂副厂长,对中国的官场体制非常清楚。第三,他的作品非常细腻,在对细功夫的把握上水平很高。反观我之前的电视剧,《国家公诉》《绝对权力》,气势很大,但往往拍出来会显得粗燥。”

    “我的性格是,既然让我弄,就要按我的艺术构想来做。”周梅森说,没人给我定必须写到副国级,或不能写到副国级。

    “我写一个星级大省的政治生态,一把手起决定作用,这是中国的现实。这个省的一把手把干部队伍带坏了,自己升上去了。我要把他写上去,他下台了的话,这个故事就不好看了,所谓的‘政治资源’也就是‘大后台’也无法在剧作中进一步展示了。”

    独家对话▶

    资本与艺术这一次终于相爱而没有相杀

    每经影视:现在影视创作与资本的状态是“相爱相杀”。尤其是当影视作品与上市公司业绩对赌扯上关系时,很多扭曲文艺创作常识的怪现象就出现了。《人民的名义》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类似的困惑吗?

    周梅森:李路是导演,也是制片人。我是编剧,我也是制片人。他出品了很多片子,我也出品了很多片子,所以我们俩的合作,是两个明白人之间的合作。

    我们俩都是艺术家,不能接受资本的压迫,资本不能来干扰我们的创作,必须是创作者说了算、艺术说了算。所以我把李路推荐给了检察院,不但让他当导演、也要让他当这部戏的制片人。签两份合同,编剧签给我,导演、制片人合约签给他。这部戏必须是最高检的范子文、李路、我,我们三剑客说了算。

    这中间经历了顶着资金缺口也按时开机的巨大压力,我们一度绝望。李路准备卖房子,我准备卖股票了。但好在开机后不久找到了合适的投资方,湖南卫视的定金也打过来了,我们终于可以不为稻粮谋,一门心思地扑在创作上了。所以这部戏能做出来,李路这个家伙,功不可没。

    我们对艺术负责、对作品负责,我们也对投资方负责。为了保证品质,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允许资本欺压创作。但我们也绝不瞎花,不欺骗投资方。最后的市场回报,也证实了这一点。

    每经影视:大家都爱说“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现在大量国产电视剧感觉全长着一张面孔,太多桥段堆砌。《人民的名义》怎么避免套路?

    周梅森:我第一次给拍摄团队开会,我就说,这部戏要记住一点:不准任何人拍桥段、拍套路。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创作而来的。将来,我们这部戏要拿到大学课堂里去讲的。

    我从来不敢愚弄观众,把观众当傻瓜。我尽自己的所能,把心交给观众。这部戏的“编、导、演”都体现了原创精神。这不是几个段子手攒出来的烂东西,是我们团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那些市场剧怎么比啊,他们没法比。

    每经影视:您过去这么多反腐小说,会不会有无力感?会不会问自己写了这么多,社会到底有没有改变?

    周梅森:我是作家、艺术家,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提供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创作,怎么改革、怎么解决不是我的事情。我仅仅是真诚的去反应这个大时代,这是我的分内之责。怎么解决,超过了我艺术家的本职和能力范围。

    每经影视:现在满是仙侠剧、网络IP剧,关照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剧很少,您怎么看?

    周梅森:这些剧我都没去研究,我也从来不看。包括吹到天上去的《甄嬛传》,打开电视看了三分钟我就关掉了。这种东西我不喜欢,我不是市场研究者,我也不是评论家,我就是一个专注于自己业务的作者。我的业务就是观察这个社会,关注当下,做我们这个时代巨变的记录者,用我的心、我的笔,来反映这个时代巨大的进步,和它各方面的问题。

    人物阅读▶

    周梅森:做一个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

    40多年前,十多岁的周梅森在煤矿工地里半工半读时,从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里得到一本旧书。这本前面少了十几页、后面少了十几页的书,将周梅森深深吸引,让他从此与文学结缘。后来他才知道,那本书叫《巴尔扎克传》。年轻的周梅森心想:“我要做一个巴尔扎克。”

    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周梅森后来的人生轨迹也有几分相似。

    巴尔扎克是一个精力旺盛、百折不挠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曾沉浮商海,办过肥皂厂、印刷厂,都以失败告终。巴尔扎克拓宽了文学的题材,社会各阶层、生活全风貌,无不成为书中所述。

    回过头来看周梅森,当时连初中都没念完、错别字连篇的他,狂热的想要成为一代文豪,唯一的方式就是用超强的勤奋笔耕不辍的写下去。“坚持了9年,写了一堆文字垃圾,终于诞生了第一部著名小说。踏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周梅森在十年前的以此电视访谈里,曾自述道。

    文学重塑了周梅森,但彼时版权费的微薄回报仍让周梅森的生活过得局促。矿工出身的他,有着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90年代初,在下海经商的浪潮下,周梅森也怀着创造财富的渴望“下海”了。他承包过高速公路修建、倒腾过房地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下海一场,只收获了阵阵海风”。

    1994年上岸几天,周梅森响应当地政府要求作家“下生活”的倡导,到徐州市人民政府挂职副秘书长去了。这段经历开启了周梅森创作的“下半场”,充分了解了国家政权的运作形式,也有了此后《人间正道》《天下财富》《绝对权力》等政治题材的长篇小说。

    他也投身股市,是90年代初江苏省最早的十个大户之一。“在文学界提起周梅森响当当,在经济界我狗屁不是,比我赚钱多的人多得是。但我是自己当家作主,我的性格就是永远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周梅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下,周梅森是在场者,也是亲历者。经商的经历、挂职的经历,都成为了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来源,他的小说内容涉及反腐、大规模经济建设、股市风云、各色人物的崛起与沉沦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也常改编为电视剧,周梅森还多次亲自操刀担任制片人,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记者手记▶

    热闹终将散场,而《人民的名义》留给影视界的启示意义却值得让人回味。

    从原著诞生到社会热捧,“回归常识”四个字,在《人民的名义》中扎扎实实的做到了。

    这些常识包括:坚持原创、深入生活、文艺作品要敢于揭露现实、要尊重原著者在影视创作中的权利、资本不能干预创作、创作不能被网络IP裹挟、要有敬畏心对观众真诚……试问哪一条不是老生常谈?哪一条不是各位影视大佬们整天挂在嘴上却很少真正践行的?

    就像去年6月李安告诫中国电影界“慢一点、急什么”,当时所有人都很激动的刷屏,出了那个门,又有谁听进心里去了?《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不可复制,周梅森的性格、经历只属于周梅森。但被周梅森走通了的这条创作之路,或许会因为有这部现象级作品,而使得常识的光芒更清醒、更坚定。

    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乐见《人民的名义》的成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招商证券副总裁丁安华辞职】招商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副总裁丁安华先生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丁安华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生效后丁安华先生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下一篇

    【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三类股东”的IPO审核政策】记者采访多位知情人士获悉,证监会正针对新三板挂牌公司中存在的“三类股东”的IPO审核问题,研究制定审核政策,监管层对“三类股东”未持排斥态度。知情人士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