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美国硅谷走进成都 碰撞出了什么火花?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4-01 13:13

    “早听说成都有个地方被称为中国的西部硅谷,这次终于能亲眼见证,确实能看到创新在此生根发芽。”

    每经编辑 杨弃非    

    每经记者 杨弃非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官远星

    3月31日下午,成都科学城再度迎来国际客人。与以往不同,此次与这座“西部硅谷”相遇的正是它被类比的对象——美国硅谷。

    这一“历史性见面”,源于同日上午举行的“美国硅谷走进成都”战略联盟会。以此开始,包括美国硅谷各界优秀代表,包括郡长、议员、知名企业代表、重要媒体负责人等在内的30余人代表团将开启为期5天的成都之行,探索更多合作机会。科学城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站。

    从学习走向合作,成都在世界创新格局中的位置正在不断向上跃升。而在“创新创造”的新命题下,硅谷这一全球“创新”中心的到访,也将为成都创新引领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不出十年,这里一定能建成高科技中心”

    “早听说成都有个地方被称为中国的西部硅谷,这次终于能亲眼见证,确实能看到创新在此生根发芽。”面对《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圣克拉拉市政府理事长约翰(John Longwell)显得有些激动。未等发问,他便抢先一步作出回答。

    圣克拉拉市位于美国圣克拉拉县域内。硅谷的绝大部分都位于圣克拉拉县内,以县名为名的这座城市,也是承载硅谷创新的主要城市之一。包括英特尔、Applied Materials(全球最大的纳米制造技术企业)、NVIDIA等全球知名创新企业的总部均聚集于此。

    作为本次考察团中最为年长的来宾之一,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约翰却在考察中表现得十分积极。从科学城规划馆到天府菁蓉中心,他一路仔细聆听讲解,不住四处观察。在他眼中,这座蓄势待发的科学创新之城到处都充满了硅谷建设之初的模样。

    约翰在考察中十分积极

    “我听说这里建成还没多久就吸引了大量高端企业。事实上,硅谷的创新也得益于高科技企业的聚集效应。在圣克拉拉市内及其周边地区,全球知名的创新企业就有50多家,还有更多小型企业与之配套。科学城的建设正好吸取了硅谷建设的成功经验。”约翰告诉记者。

    站在规划馆瞭望台,他望着兴隆湖的景色,告诉记者,除了各种吸引人才及企业的优惠政策,圣克拉拉市风景也十分优美。这也是许多企业选择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我已经看到了其快速发展的基因。我认为,不出十年,这里一定能建成中国高科技的中心。美国企业也应该来这里投资兴业,这里将来的建设一定会有超过10%是美国企业的贡献。”约翰说。

    以学带产 借鉴“硅谷经验”完善创新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学城参观的过程中,这些来自硅谷的客人纷纷将目光锁定教育科研领域。打通产学研通道,也正是成都能够借鉴硅谷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做强教育资源、打造高水准的高校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建立高校与企业间完善的互动机制。”米尔皮塔斯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埃德萨·比特巴戴尔(Edesa Bitbadal)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

    在硅谷城市中,米尔皮塔斯市是由高校带动企业发展的典范。多所大学将其分校落户于此,其中也包含硅谷地区首屈一指的斯坦福大学。

    “在硅谷,大学与企业往往会结成合作伙伴,这是我们高校创新发展的一个探索。通过这一关系,大学与企业能够实现互动的快速通道,不仅为教育科研资源与市场资源之间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能为在学校中的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埃德萨向记者介绍到。

    与此同时,她还告诉记者,一种由高校带动企业聚集的“反馈机制”也应运而生。“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集中在高校中的人才资源,大部分都在当地政府的优惠条件下就地就业。而我们推行的多种鼓励创业的项目更在当地孵化出大量企业,他们与学校之间也形成了互相促进的纽带。”

    这也是米尔皮塔斯成为硅谷地区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科学城也不断发力高端教育科研资源,先后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全国知名高校的研究院。而在3月31日举行的“美国硅谷走进成都”战略联盟会上,成都与硅谷也签约包括文化传媒、旅游、教育在内的五项战略合作协议,谋求多层次拓宽这一教育资源的构建。

    在米尔皮塔斯市议员安东尼(Anthony John Phan)看来,这也是硅谷能够有效推进创新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推进高端教育科研资源的同时,也并没有忽视社会基础性资源的构建。除了科研院所外,硅谷也有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

    他告诉记者,这些技术学院培养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既是高科技企业下游产业的重要劳动力,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完善,同时也有大量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人员。“这使得城市更加宜居,能够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前来。城市的创新氛围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他说。(实习生谢孟欢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海航7.75亿美元收购嘉能可油罐资产】3月31日晚间,矿业巨头嘉能可(Glencore plc)宣布,已与海航创新金融集团达成协议,以7.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34亿元)向后者出售嘉能可石油产品仓储物流业务51%的股权。该项交易预计将于2017年下半年结束。(财新网)

    下一篇

    台媒:调查称大陆高管爱华为 用苹果的年轻人多还没买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