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巍在《中国融资租赁行业2016年度报告》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租赁业面临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传统产业价值重构等。不过,相对于国外,我国租赁业在专业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丹丹
每经记者 朱丹丹
在“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背景之下,我国租赁行业进入了起飞期。
3月24日,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巍在《中国融资租赁行业2016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租赁业面临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传统产业价值重构等。
不过,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但相对于国外,我国租赁业在专业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资产证券化(以下简称“ABS”)渐成为租赁行业青睐的新型的融资渠道。
根据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天津)研究院统计,2016年全年共计有70家租赁公司发行了共123支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达1239.66亿元。
对此,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忠东则坦言,虽然租赁ABS增长迅猛,但广度与深度还不够。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总裁丁化美亦称,建议建立租赁资产交易生态层面联盟; 建立租赁间市场等。
租赁业借力“一带一路“迎来起飞期
自从2006年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开闸之后,我国整个行业融资租赁公司数量迅速增加,租赁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带动了全球租赁市场的反弹。
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国共开业52家金融租赁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1.94万亿元。
不过,3月24日,丁化美在上述报告发布会上坦言,目前虽然租赁行业增长迅猛,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主要靠机构数量增加,资本金规模扩大来推动租赁规模的增长;二是脱离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模式,强化了金融属性而弱化了产业服务;三是服务创新产业的能力越来越弱。
张忠东也进一步分析指出,租赁行业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目前我国国际租赁业务相关环境待完善;如何推进融资租赁行业的转型与发展相关制度也需要推进,以及怎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一定程度上给租赁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为租赁公司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租赁区别于其他行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跨界,因为它具有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属性,横跨产业和金融之间,这使租赁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周巍表示,租赁业是中国金融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进军,而依托中国制造走出去是中国租赁业进军“一带一路”的优势。
上述《报告》也认为,在配合推动国家战略方面,租赁公司国际化大有可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制造走出去”等都是租赁业可以借力、发力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天津东疆的飞机、国际航运船舶和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东疆共累计注册租赁公司2164家,累计注册资本金达2840亿元人民币。
在谈及东疆租赁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时,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沈蕾表示,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探索将租赁、贸易和航运物流等东疆优势产业与国家战略结合,吸引企业以东疆为平台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此外,要在法律、融资、监管和专业服务等方面深化配套制度的改革,确立租赁业发展的新优势。
租赁abs火热
一直以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是租赁行业发展的掣肘;而资产证券化的推行,为租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伴随着证监会“备案制”和人民银行“注册制”政策落地,租赁ABS进入高速发展。2015年下半年以来,发行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公司数量与产品规模迅速扩大,火热态势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融资租赁三十人论坛(天津)研究院统计,2016年全年,共计有70家租赁公司(4家金融租赁公司,11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和55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发行了共123支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租赁ABS规模达1239.66亿元,占2016年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的14%。
“由于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起到增加租赁公司融资渠道、优化报表盘活资产、低融资成本、扩大公司影响力、拓展业务模式的多重作用,已成为租赁行业青睐的新型的融资模式。” 华创证券报告去年曾分析指出。
不过,张忠东亦在上述会上坦言,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迅猛增长,但广度和深度不够;
此外,在交易模式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融资租赁”衍生出“融资租赁+p2p”,“融资租赁+众筹”等模式。
不过,上述《报告》则分析指出,“互联网+融资租赁”虽然发展火热,但也暴露很多问题,包括多数平台与租赁公司为关联公司;存在错配和资金池风险;融资成本偏高;信息披露较差;双重保障难实现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