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日子。即便我们每天对生活的环境抱怨吐槽,但很少人会用实际行动为环境贡献微薄之力。就在两天之前,一位78岁的老人去世了。生前,他累积植树18万株,成活14万株,无偿培育捐献给国家100万株树苗。
你是否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到3月,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郊区植树,虽然不知道自己种下的那棵树苗后来的成长情况如何,但这却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棵绿色的种子。
今天(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如果不是学校和一些工作单位的组织,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日子。即便我们每天对生活的环境抱怨吐槽,但很少人会用实际行动为环境贡献微薄之力。
可是,还有一群平凡的人,一辈子都贡献给了绿化事业。他们不会高谈阔论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但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就在两天之前,一位78岁的老人去世了。生前,他累积植树18万株,成活14万株,无偿培育捐献给国家100万株树苗。
大山里的那位“愚公”走了
3月12日是植树节,但和大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希海老人却没能等到他最为珍视的节日。2017年3月10日,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赵希海因病去世,享年78岁。
据新华社报道,赵希海生前累积植树18万株,成活14万株,无偿培育捐献给国家100万株树苗。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微博
在吉林乃至全国林业行业,赵希海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位被人们誉为“务林楷模”的老人毕生与大树为伴。
1958年,赵希海到吉林省湾沟林业局从事一线采伐工作。在那个年代,赵希海是新中国建设的功臣,经他手伐倒的木材被运往各地支援国家建设。因为伐树数量多质量好,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年累月,伐木带来的满足感在赵希海心中逐渐消退。一个夏天,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刺痛了他的内心。“这样继续伐木,这大山就变成荒山了,子孙们还能看见绿色吗?”这个平日里干起活来从不会打怵的汉子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1986年,赵希海调到吉林省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做采伐工。每次伐木时,他都会心疼,“上百年才能成才的大树,几分钟就倒下了,实在太可惜了。”
于是,每到生产淡季,赵希海就会独自一人走进大山,在他砍伐过大树的荒山里转悠。渐渐地,一个念头开始在赵希海的脑海里浮现:我能不能把砍树变成栽树呢?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
赵希海给自己制定了造林计划,每天最少栽下1000株。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老人就悄悄地进山了,刨坑、栽苗、扶正、踩土……简单的动作,他执拗的坚持着。他悄悄地栽了四年树,全林场几乎没有人知道。
1989年,赵希海退休了。当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面对家人不解的目光,赵希海说,“我觉得人活着总要有点价值。过去我伐树,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咱子孙后代还有啥出路?”
有人说,“有你这个工夫,一年种地、种菜种粮最少有几万元的收入,你栽树不挣钱还得罪人,图啥?”赵希海总是笑一笑,“我栽树是为了咱子孙有个好环境。”
在中国,像赵希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比如,在河北井陉县冶里村,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没有双臂的贾文其相互扶持,15年间植树上万棵,把昔日荒凉的荒滩变成了密密丛林。在去年5月,美国媒体CNN以此为题材制作的一则短片,感动了无数人。
植树造林不仅是公益,108万人因此脱贫
植树造林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但保护生态这项事业不能仅靠个人的微薄力量。国家为此也提供了很多政策和财政支持。仅在2016年一年,就有108万人因此脱贫。
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16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造林25.6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175.3万公顷,后备森林资源培育12.1万公顷,有效保护森林1.15亿公顷。全面停止天保工程区外所有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启动江西、湖北、云南等重点省区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停伐补助试点。退耕还林工程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00.7万公顷,完成造林79.6万公顷,累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00.7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25.1万公顷,工程固沙9800公顷。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完成造林117.3万公顷。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建设任务82.5万公顷。
如果说,上述这些数据仅仅表明中国在绿化事业上的生态成果,那么以下这些数据则表明,这一事业还会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6年,国家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办法》。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28.8万名,精准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08万。
截至2016年,全国经济林面积达3588万公顷,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达1.7亿吨,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实现产值1.2万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29.2万公顷,鲜切花产量183.6亿支,花卉种植业实现产值2106亿元。全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万户,年户均增收3500元。
国土绿化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中央林业投入1133亿元,与2015年同口径相比增长19%。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500元/亩、100元/亩和160元/亩。国有林管护和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6元提高到8元。
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草原补奖政策资金187.6亿元。新一轮退耕还草补助标准从8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
城市绿化:新加坡是如何变成花园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来到城市。但是,近年来城市生活环境问题让大家担忧。每到周末,很多城市居民纷纷去到郊区,寻找绿色的田园风光。绿化不仅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也是老百姓的精神需求。
《2016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指出,截至2016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比2015年的36.34%提高了0.06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5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了0.34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达197.1万公顷,比前一年的188.8万公顷增加了8.3万公顷。城市公园绿地达64.1万公顷。同时,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绿化用地面积占学校总面积比例达22.9%。
此外,2016年共青团各级团组织动员青少年参与植树护绿活动共424.1万人次。
说到城市绿化,人们往往将新加坡作为典范。
据新华社报道,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数据,在方圆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加坡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736人,位居世界前列。
可是,新加坡有大大小小340多个公园,居民区平均每500米就有一个公园,绿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新加坡绿草如茵的景象得益于政府一步步的科学规划,以及不为短期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坚定原则。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就聘请联合国专家,用4年时间编制了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的未来30至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规划,并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
1991年,政府又在现有规划基础上进行修编,提出将24%的土地保留为绿地,并将现有天然森林的82%保留下来的目标。
新加坡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要在狭小的土地上获得。即便如此,新加坡的中央区以及完全靠填海而成、占地1.01平方公里的滨海湾花园却近乎“浪费”地占据着整个国家最黄金的地段,周围所有的高楼大厦都要让位于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此,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曾表示:“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我们在中央保存了150平方公里的永久保护区。没人敢打主意,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开发的,完全是纯粹的大自然。”
目前,新加坡仅有约12%土地用于建造道路,而用于建造住屋的土地只占14%。这也是“花园城市”至今不被工业发展挤压的原因之一。
经过多年推动,新加坡空中花园面积已达约0.72平方公里。而在今年出炉的《2015年永续新加坡发展蓝图》中,政府则将目标进一步提高,力求将新加坡的空中花园面积在2030年增加到2平方公里。
可见,人口众多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如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我们未来也可以生活在花园般的城市中。
每经编辑 王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