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未被获批增量QDII额度。因此,借道沪港通、深港通开展境外投资,成为险资寻路破解“出海”谜局的渠道。据悉,多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布局。
进入2017年,面临市场的频繁变动,保险资金正着手以多元配置化解投资压力,海外投资则成为重要突破口。但2016年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未被获批增量QDII额度。因此,借道沪港通、深港通开展境外投资,成为险资寻路破解“出海”谜局的渠道。据悉,多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布局。
分析人士认为,沪港通、深港通为险资跨市场资产配置提供便利条件,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投资港股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普遍小于QDII的整体风险。预计险资投资港股仍将以保守姿态前行,且须警惕相关市场风险。
机构QDII额度暂“冻结”
保险机构境外投资热情近年来不断高涨。与保险业监管规定划设的上限相比,目前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仍有巨大增量空间。2016年,保险机构境外投资量仍在上升,更多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增加境外配置拓宽投资空间。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获悉,截至2016年末,保险类、银行类、证券类、信托类机构各自获批的QDII额度分别为308.53亿美元、138.40亿美元、375.50亿美元、77.50亿美元。国内40家保险机构获批的QDII额度仅次于证券类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类金融机构在2016年均未有新获批QDII额度记录,最近一批获批时间均在2015年内。
仅险资而言,2015年当年获批QDII额度的机构为数不少,包括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保集团及其寿险公司、太平人寿、新华保险、天安财险、华夏保险、安邦财险、泰山财险、前海人寿,均获批不等的QDII额度。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生命人寿、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及其下辖机构(中国人寿股份、中国人寿资管)成为获批QDII额度榜单的前三名,分别为71.9亿美元、44.09亿美元、37.8亿美元(中国人寿集团及其下辖股份公司、资管公司合并计算)。
实际上,越来越多保险机构正在争取或准备境外投资业务相关资格或前期工作。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截至目前,工银安盛人寿、弘康人寿、恒大人寿、百年人寿、太平资管、太保产险、民安财险、中国人寿资管、太平人寿及友邦保险在华分支公司均已明确各自的境外投资风险责任人,并对相关基本信息进行了披露,特别是多家中小保险公司境外投资意图已显现。
基金引路险资境外施展
在保险资管产品方面,已出现沪港通相关保险资管产品,保险机构正在发行此类产品以争取更大话语权。目前,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泰康保险等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均已开展相关业务。
以泰康保险集团为例,其披露的关联交易信息显示,泰康养老保险一般账户于2017年1月5日申购泰康资产发行的泰康沪港深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7777777.78份,认购金额达3000.1万元。实际上,2016年泰康已通过基金产品参与境外投资业务。2016年6月至9月期间,泰康保险及其下辖机构对该基金进行了多笔申购和赎回操作。另外,泰康养老保险一般账户于2016年12月26日认购泰康资产发行的泰康沪港深价值优选混合证券投资基金1000万元。
在关联交易之外,险资也在优选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类境外投资产品。某保险公司投资部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相比大型保险机构自发基金、保险资管产品,更多中小保险公司将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管、创新型投资产品方式参与境外投资。目前,在QDII额度受限情况下,借道投资将成为险资出海的新常态。
从现有产品看,契约型开放式运作的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已占有一席之地,此类基金一般主要投资于中国A股市场,以及沪港通规定范围内允许买卖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而正在运作的保险资管产品运作方式也多为契约型开放式,根据产品契约规定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前述投资负责人介绍,早在沪港通推出之际,险资便已着手搭建业务架构和团队开展相关领域投资的可行性论证,但由于境外市场存在一定风险,加上险资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所以经过较长时间对市场的观察和研判。2016年,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加上对保险资管发展推动,使得险资有更大动力参与境外资产配置。
实际上,2016年9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允许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业务事项明确后,多家保险机构都在积极寻找“港股出路”。上海某大型保险资管机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虽然对业内一些市场主体而言,沪港通、深港通仍是渠道意义大于实操意义,但因QDII额度普遍受到限制,因此,对于保险资金来说,未来“出海”多一种选择无疑是件好事。
招商证券分析师马鲲鹏表示,由于低利率环境下资产收益率下降,险企需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投资标的。过去,保险机构境外投资均需通过QDII渠道,且额度需提前审批。但在大蛋糕诱惑下,各家保险纷纷提前切分份额,投资便利性便成隐性制约。此外,近年来,由于中国外汇形势较严峻,QDII额度较紧张,数家险资已遭遇QDII额度瓶颈,转而通过沪港通基金和架设通道等形式间接实现港股投资。当前,内地险资海外配置以香港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核心城市不动产资产为主,预计中期内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新渠道风险料小于QDII
与沪港通一道,深港通逐渐成为险资境外投资的重要渠道。北京某大型保险资管公司管理层人士表示,对险资投资而言,二者的政策意义明显。内地险资参与香港市场,由于规模相对较大,投资风格偏向蓝筹股,有利于实现权益资产目标收益率。此外,随着未来更多境外资产在港交所上市,内地险资将能逐步介入全球资产配置中,对冲单个市场下跌带来的风险,有助于稳定保险投资收益率。
分析人士认为,沪港通、深港通为险资跨市场资产配置提供便利条件。考虑到汇率风险、外汇管制不变等因素,目前险资外汇投资主要局限于自有资本金投资。而沪港通和深港通为国际资本双向流动创造更便利的条件,有利于提升险资跨市场配置灵活性,有助保险公司更好匹配险资负债端业务发展需求。
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险资参与港股进行境外投资不会引起险资大量转移。目前,大型险企均已设立香港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海外投资业务。险企更便捷地参与港股市场,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布局香港市场,进一步提升投资收益率,相关政策对投资能力强的大型险企构成利好。
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险资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机制投资港股,对缓解资产配置压力、提升投资收益、拓宽境外投资渠道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险资在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主要通过QDII,但从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重点关注的风险事项看,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投资港股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均小于QDII的整体风险。
前述保险资管公司管理层人士认为,预计险资投资港股仍将以保守姿态前行,因香港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尤其需警惕相关风险。近年来,一些偶然发生的风险事件表明,政治风险已成为金融市场中必须及时关注和严格控制的方面。险资需提升政治风险敏感度并进行提前规避,防止因“黑天鹅”事件出现而蒙受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