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5年,全球汽车行业专利公开量超过15万件,美、日、德三国专利公开量占比超过40%,其中日本接近3万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
日前,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首次出版发行的《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自主品牌当前在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运用及核心专利技术创造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据统计,2015年,全球汽车行业专利公开量超过15万件,美、日、德三国专利公开量占比超过40%,其中日本接近3万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对此,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周舟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车企应“做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加快汽车行业知识产权总体布局和系统规划的脚步,以在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争取一席之地。
发明专利比重较小
《报告》指出,自2005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专利年均增长率达到26%,其中,2015年我国汽车行业专利公开量超4万件。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的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已上升至第三位,占申请总量的19%。“近五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申请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周舟表示,“中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但仍不是知识产权强国。”
周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专利申请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总体布局和系统规划,未来出现专利壁垒和侵权风险的可能性较大。此外,周舟直言,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目前存在“大而不强 多而不优”的问题。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六大车企(一汽、东风、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12322件,其中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等四类专利申请量占比分别为19.7%、7.1%、42.2%和40%。发明专利的比重较小,表明我国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构建知识产权生态圈
正如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常利民所说:“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竞争的重要资源和要素,在‘十三五’期间,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至关重要。”
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进步明显,但仅个别企业设置了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或机构,剩下的依靠企业研发和技术人员“散兵游勇”式地进行专利申请和维护。“在缺乏知识产权的总体规划和系统布局之下,难以真正有效提升我国车企的知识产权维护和运营水平。”周舟如是说。
“汽车行业要建立订单式专利技术研发体系,利用平台、机构、资本和产业,打造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圈。”周舟强调,在培育产业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的基础上,车企要进一步推进专利与标准的融合,同时注重防御知识产权风险,推动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突破或在未来3~5年
“当知识产权布局和规划体系构建完成时,下一步我们就能将知识产权打造成自主品牌车企进军国际市场的强大‘武器’。”周舟告诉记者。此前,知识产权出版社咨询培训中心咨询师尹春雷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观点:知识产权应成为汽车企业的资本而非成本。
日本汽车企业一直以来都深谙此道,据日经新闻披露,近年来日本的商标授权与技术出口呈现上升态势,由于知识产权出口顺差持续增长,近十年间日本的劳务收支已增长四倍,达到2.4万亿日元(约合0.14万亿人民币)。根据日本统计局资料,包括汽车制造业在内的运输设备行业,是知识产权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大部分为技术相关的专利费与授权金。
值得肯定的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汽车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正积极开展专利布局的总体规划和课题研究,与此同时,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周舟表示,在未来3~5年内,我国汽车行业在知识产权领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