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有21个城市群在做城域轨道交通体系规划,符合国家轻轨建设标准的城市更是达到102个。这是一个新生的巨大市场。
每经编辑 张舒
交通事关民生,也关乎一座城市发展的深度与广度。2017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在政协第十四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交通话题成为政协委员们重点建言献策的领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提案发现,来自九三学社的政协委员朱锐关于构建成都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议,以及民盟成都市委《聚焦中低运量制式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提案,颇具典型意义,也为成都城市交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城市慢行系统
让城市有“温度”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成都机动车保有量急速扩张,城市中车路矛盾日益突出。慢行系统是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以步行或自行车出行方式为基础,通过自行车道、步行道、人行横道、标识系统和交通稳静化设施等,打造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出行系统,是让城市有“温度”的有效路径。
朱锐建议,慢行系统的核心就是让自行车拥有专有路权,专车专道。朱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构建城市文化慢行通廊,通过步行廊道和非机动车通廊规划,将河道、公园绿地同历史街区、城市生活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引导非机动车出行由交通性向休闲性出行转变,重点构筑一批滨水、沿绿以及读城的慢行廊道。同时,着手制订与自行车、步行交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划;按照不同功能分区,300-500米的步行服务半径,规划步行慢行单元,并提出相应的步行出行比例及交通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
加快建设一批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示范线
对于轨道交通产业,通过民盟成都市委调研发现,大运量的地铁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完成,而中低运量轨道交通产业正在起步,这是成都的机会所在。所谓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包括中低速磁悬浮、跨座式单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制式。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主要用于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城市群各组团间、中小城市主干线的交通需求。
目前,全国有21个城市群在做城域轨道交通体系规划,符合国家地铁建设标准的40个重点城市需要中小运量轨道交通做延伸或加密,符合国家轻轨建设标准的城市更是达到102个。这是一个新生的巨大市场。
民盟成都市委秘书长何立新表示,成都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的研发、技术服务(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上有全链条的基础优势。应按照“以市场带产业”的思路,引导市场力量率先建设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应用示范城市,率先创立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打造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设计、施工、制造、运营全链条的国家创新中心。何立新还说,在成都“一城多市”的战略下,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尤其适用于周边卫星城与中心城区的连接,本身成都就具备发展此类制式交通的空间。
如何开拓这片市场?民盟成都市委建议,由政府积极引导鼓励交大、铁二院、中车(或新筑)、地铁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主体,组建“投、建、装、运”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一批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示范线,探索构建“政府给政策、市场来投建”的示范线建设运营新模式。同时,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的产业发展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各类技术产业化,同场竞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首个甚至唯一的全制式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示范城市。
每经记者 张舒 每经编辑 官远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