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以来,两市有378家公司选择购买理财产品“贴补家用”,共计购买理财产品1147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47亿元。据其资金来源显示,既有“自有资金”,也包括一部分的“募集资金”。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进入四季度以来,两市有378家公司选择购买理财产品“贴补家用”,共计购买理财产品1147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47亿元。
据其资金来源显示,既有“自有资金”,也包括一部分的“募集资金”。显然,上市公司热衷理财,对公司业绩有一定影响。例如,在一家企业2015年年报中的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表显示,“理财产品收益”所对应的金额约为785万元,而当年度,公司亏损约5533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额约为7149万元。
收益多为3%左右
对于大多数理财产品而言,对应的收益只是跑赢了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时,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有10%,但大多数选择的是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3%左右。
另外,还有一些公司选择的理财产品“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收益情况却存在重要的不确定性:分为保底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其中,保底收益的年化利率为1.35%。浮动收益根据所挂钩的黄金价格表现来确定,黄金价格水平为伦敦金银市场协会发布的下午定盘价。若到期观察日黄金价格未能突破“期初价格-400美元”至“期初价格+400美元”(含边界)的波动区间,则浮动收益的年化利率为1.48%;若到期观察日黄金价格突破上述波动区间,则浮动收益的年化利率为0%。
即使收益情况并不比银行的定期存款高多少,但上市公司的购买热情依旧不减。以公告关键字查询可知,仅12月份,即有103份关于理财的公告发布。
“公司在保证流动性和资金安全且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运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投资于低风险的短期理财产品等投资产品,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提升经营绩效,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多数公司对于自己购买理财的行为如是解释。
募集资金被“灵活使用”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使用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是重要的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其中,由于募集资金的特殊性,也曾有业内人士担忧被挪它用的资金,会让上市公司越来越“务虚”。
查询公告可知,这些利用募集资金理财的企业,对保证募投项目的实施上,都有一些保证和解释,“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项目的建设有一定的周期性,根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公司部分募集资金在一定时间内将处于暂时闲置状态。为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合理利用闲置募集资金,在保证原募集资金项目投资计划正常实施的情况下,为公司和股东谋取较好的投资回报。”
“公司本次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是在不影响募投项目建设和募集资金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影响公司日常资金正常运转需要,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对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适时、适度地进行现金管理,能获得一定投资收益,不会损害公司股东利益。”这些公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