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电影董事长任仲伦:上影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要做最高的那棵树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1-27 10:12

    在“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上,任仲伦也对上海电影提出了新的期望:“每个时代都有一片森林,森林中总有一棵最高的树,那棵最高的树总是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最高成就。我想说上海电影愿意和同行一起努力做那棵最高的树。”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牟璇    

    每经记者 牟璇

    艺术和商业双管齐下,高雅与通俗并驾齐驱,他是上海电影董事长任仲伦。

    2003年,他临危受命接手上影,当时的上影风雨飘摇,是一个负债率高达70%、欠银行5亿贷款、下属单位71%亏损的“烂摊子”。而如今,在任仲伦带领下,上海电影已经成功登陆A股市场,并且成为了一家以“专业化发行公司+综合性院线+高端影院经营”的全产业链影视巨舰。财务数据来看,上海电影也从任仲伦接手时的负债累累、到2015年的营业收入9亿元、净利润2亿元,24.28%的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均值。

    “在中国电影最艰难的时候是国有的电影企业在坚守,这种坚守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承担。”在上市仪式上,任仲伦深情得讲述着当年的坚持与守望。在“2016 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的评选中,任仲伦获得“最佳董事长奖”,就是众多知名机构、还有普通投资者对任仲伦对电影业坚守的最高认可。

    与此同时,在2016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上,任仲伦也对上海电影提出了新的期望:“每个时代都有一片森林,森林中总有一棵最高的树,那棵最高的树总是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最高成就。我想说上海电影愿意和同行一起努力做那棵最高的树。”

    03年临危接手高负债上影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2003年接手上影时,上影负债累累,当时是怎么考虑会去接这样一个“烂摊子”?

    任仲伦:我是03年5月到上影集团担任这个工作,03年9月我就到交大去学习EMBA,我当时已经看了1000多部电影,写了几百万字的文章和著作,毕竟我是一个电影学教授。但是到一个企业去还是很不一样的,我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一张财报,当你要去当一个总裁、当一个厂长,你必须承担起那个责任。所以我先去学EMBA。

    不过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电影是否能够赚钱,电影怎么赚钱,不仅我这个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不知道,在这个行业很久的人也不知道。那个时候计划经济,只要你拍出的影片高于成本,就行了,大家都没有经营的意识和逻辑。

    我当时去洛杉矶去了十多天,我就在我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当时我认为很重要的几句话:一句话就是版权交易,我了解到美国的电影大厂,新片的收入只占他们企业当期收入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来自过去一些影片的版权收入,上影是个老厂,有庞大的片库,所以美国大片场靠版权平衡他们的收益,我看了之后我觉得我们也可以;第二就是产业链,因为美国的大公司产业链是完整的,除了制片以外,它们还有发行、电视银幕、主题公园。

    但我们那时主要是制片单位,在美国看来这个产业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后,制片的风险是巨大的。所以那时我就想的是版权交易和产业链。

    于是03年我就提出了上影的发展战略,打造一个产业链完整、多片种、繁荣、市场竞争能力领先、创作能力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大型集团。这个目标我们用了十年去做。

    记者:在改革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任仲伦:这个阻力是综合性的,主要是资金还有人心。首先是来自于长期以来的负债累累,想做事又没钱。只要想做事,首先想的就是4000多员工的工资问题。 上影离退休老人比较多,其中当时离休的144个,我们当时政策是补房贴,一补房贴我一算就要1000多万元,但我们所有的流动资金才1000多万。

    还有就是员工的情绪问题,在80、90年代我们这些电影艺术家依然处于风风光光发展期,但90年代突然低迷,从天上到地下的失落,很多人都低迷,整个企业的情绪都不太好。这个问题我们也还是要解决。

    哪怕“疼痛” 也一定要走上市场化

    记者:现在上影的表现,您觉得这能不能算实现了您当初制定的目标?

    任仲伦:我觉得基本实现我们当时预定的目标,我们定的目标比较高远,我们实现了三级跳:第一级跳在04年,我们把一个文化事业单位首先转企,转成企业,真正按照企业的要求去改造、改革,要不然还是一个事业单位,大家都还有惰性,转成企业后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生产、销售,04年是一次大的变革,这对于上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当时员工应该非常反对吧?

    任仲伦:当时有一家报纸写说:“2004年上影惊心动魄”,为什么?事业编制从保障上还是比较稳定,所以转企大家还是有很多意见的,把办公室玻璃敲碎的有,热水瓶敲碎的也有,无非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事业编制给取掉。但是,何以解忧唯有改良,唯有走上市场化,哪怕短期阵痛也好,长痛也好,所以总要走上这个道路。

    第二次变革就是改制,股份化,股份化同样还是市场主体建设,这个难度比04年稍微小一点,但是对我们员工市场意识的培养依然艰难的,甚至是更艰难的。

    第三次就是上市,我们12年启动上市计划,今年我们跟中影完成国有企业第一批上市,在前段时间在资本市场比较活跃的是民营企业,好像没有看到国有企业。所以大家也有些疑惑,这些疑惑来自于十年前中国电影最困难的时候,资本都没有进来,只有国有企业惨淡经营努力坚守,到了2005年开始很多社会资本进来了,他们一身轻松,我们背负沉重包袱,所以我们还有一个调整时期。

    两个五年过去后,上影从根本上把历史问题全部解决了,反而我们老牌的资源开始显示出优势,上影上市后我们的股价、市盈率、每股收益在所有上市的电影企业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最大的优势是全产业链

    记者:上海电影上市后的表现都是非常不错的,您觉得上影的核心优势、劣势是什么?

    任仲伦:上影的优势很明显,我们是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电影企业,我们拥有多片种的制片体系,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美术片、译制片、纪录片我们都拍,制片上我们坚持百花齐放,八月份我们看到的《盗墓笔记》,是暑期档唯一过十亿的影片。我们也是国内外获奖最多的电影企业;院线我们也是走在前面,全国100多城市有将近400家影院;并且我们的发行在全国也要占到7%,我们主导的四海发行联盟要占20%以上的市场份额。

    第三,我们在上海有一个片场,600多亩地,现在凡是以上海为主的电影电视剧都在我们片场拍;我们还建立了电影博物馆,被公众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博物馆,没有之一。用十年时间,我们不是单一方向,而是形成整个产业链。

    主持人:您曾提到说院线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就普通人而言,院线就是放电影的地方,为什么您认为院线是“核心竞争力”?

    任仲伦:我之前看过一本书,是解密美国电影产业链的一些奥秘,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它写到:“电影制片业就像是勘探业,就像是去寻找油田,你可能挖了100个地都找不到油,但当你挖到101个地时候突然就挖到了一个油田,突然就暴富了起来。电影院线就像石油业的加油站,第一它有充沛的现金流,第二它中长期投资,第三它占据市场份额,第四是有别于电影爆发式盈利,它是持续的微利。当时我在飞机上看到这本书,我就认为制片厂必须靠院线支撑。

    最近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吵来吵去,实际上不是影片的竞争,而是院线的竞争。

    会以“快、准、狠”的理念进行兼并扩张

    记者:今年暑期票房遭遇下滑,您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任仲伦:今年大家都出乎意料,春节的时候大家兴高采烈,因为《美人鱼》33亿票房创造了新的纪录,去年的票房又增长了48%以上,中国电影人觉得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不到两年可以赶上美国,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很多人都说超过美国。但到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突然发现,二季度同比下降4%、三季度同比下降10%,原定超过600亿元的全年票房目标马上就泡汤了,我们估计今年可能500亿都做不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在想中国电影会不会出现拐点,会不会进入冬天?

    但我觉得中国电影还处于比较正常的发展,今年同比还会有增长,但不会像去年。今年导致增长下滑的几大原因我认为是这样:首先是按规律来讲,不可能每年都48%增长,所以我说一棵树再高也长不到天上;第二可能也有大年小年,今年各个档期都火,今年暑期档只有上影的《盗墓笔记》过10亿,今年的影片没有去年产生的票房爆发性这么强;第三也是我们值得警惕的,很多电影制片商想赚快钱,哪个电影成功了他们就模仿。市场对这种行为给予小小警告也是必要的。

    记者:目前上影的制片板块并未装入上市公司,公司是否会将制片逐步装进来?如果要装进来,希望制片板块的盈利能力达到怎样的程度?

    任仲伦:上影最大的优势就是产业链完整,产生的综合收益在全国名列前茅。从上影来讲,主业的资本化是我们一开始一直到今天一直坚持的,现在由于信息披露的原因,还不能具体讲,但这条路是坚定的,但主业资本化是我们过去已经谋定好的,今后今年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记者:我们关注很多电影公司,中影和上影可比性较强,中影披露了并购大连华臣的计划,上影的并购计划和想法?

    任仲伦:我们也在谋定当中,公司上市后的战略也发生一些调整,实体经营是企业的基础,我们会坚守;进入上市后上影也面临扩张,兼并重组我们一定会作为优先考虑战略。并且我们会以“出手比较快,出手比较多,出手比较准”的理念来进行扩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总裁赵依芳:华策将通过并购布局泛娱乐全产业链

    下一篇

    专访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 大剧版权费300~350万每集合理 投资影视标的看重“年轻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