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资深金融猎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知名分析师之所以愿意从大券商往小券商跳槽,可能看中的是对方给出的丰厚条件,比如薪资、职位,接触业务面的深度等。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张祎 每经记者 宋戈
每经实习记者 张祎 每经记者 宋戈
对“你们打算揽多少个奖?要包揽新财富吗?”这是市场对今年证券行业金牌分析师扎堆“转会”的调侃,也道出了金牌分析师扎堆跳槽将带来的巨大效应。
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获奖,几乎是每个证券分析师的梦想,这不仅意味着其身价提升,而且背后影响的资金和机构也将成倍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券商的机构客户仓位和分佣,甚至会影响到券商的业务排名与业界的口碑。所以,金牌分析师成为各大券商争抢的对象,每年的转会大潮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10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独家报道了原安信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已正式履新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一职。除了赵晓光这位电子行业研究大佬外,原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文浩、商贸零售分析师刘章明等多位新财富金牌分析师也纷纷加盟天风证券。
●新模式:明星卖方跳槽爱抱团
相对于A股市场庞大的证券从业者数量而言,证券分析师并不算多,金牌分析师更是稀缺。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数据显示,内地116家证券公司里,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共有2195名。新财富官网显示,1至12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共从10500余位候选分析师(含各年度重复报名者)中评出了1238位最佳分析师(剔除重复获奖者)。因为考虑到不断有优秀分析师退出卖方行列,所以实际执业的金牌分析师数量可能更少。
据记者统计,这群站在行业金字塔尖的专业人士,原本分散在各个机构里,随着近年来券商对人才的争夺,变得逐渐集中,如今更是三五成群,从一家机构抱团跳槽到另一家机构。
例如2010年,原国金证券新财富分析师龚云华、周涛、谢刚等人一起奔赴齐鲁证券(现中泰证券),之后,东方、平安以及国金证券的新财富分析师曾朵红、林照天、毛峥嵘、苏超也纷纷加入了当时的齐鲁证券。
2011年底,新财富2006年度券商研究机构“杰出研究领袖”李迅雷在卸任国泰君安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后,加入海通证券任副总裁,同时兼任首席经济学家。随后,屡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的姜超也从国泰君安前往海通证券,现任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
原海通证券的传媒分析师刘佳宁,在2013年夺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传媒与文化行业第一后,次年便转战中山证券,任互联网和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其海通证券原团队的成员白洋、薛婷婷也随之加入。
最近,天风证券更是同时聚集了赵晓光等多位金牌分析师,如此大手笔震动业内。
●看原因:与顶尖者共事有吸引力
“一个研究团队中一般会有骨干分析师,大家对这位骨干往往存在一种欣赏和认可,甚至是依赖。”谈到分析师抱团跳槽的原因时,某知名券商研究所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骨干分析师跳槽到新平台后若拥有自主权,往往就会带自己熟悉的人过去,这也有利于日后工作的配合。
“除了薪资和平台机制吸引外,人的因素对我而言更重要。”一位已经跟随团队跳槽到另一家券商的分析师告诉记者,如果有业内前辈的指导和优秀团队的帮助,这对于怀揣“三年应上新财富、五年必上新财富”追求的分析师而言,资源协同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提升路径。另外,能与行业顶尖者共事的理念,在某些时候也超越了平台的吸引力。
证券公司批量引进金牌分析师,打造豪华研究阵容,对于那些投研需求敏感度高的客户而言,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一家券商拥有这么多金牌分析师,对我们买方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某机构投资经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虽然公司更多是靠自己的投研团队进行研究分析,但卖方分析师提供的研究建议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的推荐对我们投资的影响力大概会占30%~40%。”去年新财富调查报告也指出,有68.82%的机构投资者会从固定的分析师那里获得荐股,机构投资者了解和信任一个分析师需要时间检验,因此不会频繁更换分析师。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券商研究部门在盈利模式上,除了客户定制、分级服务等固定收费模式外,最主要的,还是靠对客户投资的引导和影响来产生收益。“基金分仓佣金是目前卖方研究机构最重要的盈利模式。”某证券公司销售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一些基金公司虽然有自己的投资研究体系和研究人员,但仍需要借助卖方提供的研究服务来挖掘投资价值,而买方会根据卖方的服务给各个券商打分,按照总体打分比例来分配仓位,卖方从这些仓位的交易过程中获得佣金费用,仓位越重,交易量越大,当然获得的佣金就会越多。
业内人士指出,一家券商拥有的被市场认可的分析师越多,在仓位竞争中所占优势也会越大,而经常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上出现的金牌分析师,在分仓中更具号召力。
对于大型机构而言,由于其投资的领域众多,在选择卖方时,往往看中的是其综合投研实力,而不是单项冠军。所以金牌分析师抱团后的吸引力,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这样的聚集效应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机构的分仓。
这一策略,在市场中不乏先例。2011年底,李迅雷卸任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前往海通证券出任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海通证券相继挖来国泰君安的姜超、中金公司的赵晓光、中投证券的周锐、王威、江琦等业界翘楚,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不但令海通证券2013年的新财富评选星光熠熠,在17个行业中得到名次,根据Choice券商-基金分仓统计,更是让海通证券分仓佣金席位占比从2012年的排名第六,一举跃升到了2013年的第二,并连续三年保持在前三甲。
“众多金牌分析师聚集在一家证券公司,短期内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分仓。”在今年新财富评选中已经投下一票的一位公募基金投资经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接受券商投研服务时,更多偏重分析师的个人能力,比如是不是能及时掌握分析关键信息,勤奋度够不够,对定期报告跟踪是否紧密,是否有特别的视角来分析,是否能完成交易撮合等等,“因为在大资管行业,还是以看人为主,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如此受市场关注的原因所在。”
●看热点:中小券商成跳槽“热土”
2015年新财富数据显示,首次以首席身份参评就入围的分析师,均来自大中型券商。对此,新财富指出“大平台更易涌现新人,人才孵化能力更强”。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现在一些金牌分析师在跳槽方向上,已不能用“人往高处走”这句职场进阶老话来概括。
在策略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徐彪,目前的新身份是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资料显示,天风证券已经是他经历的第四家证券公司,此前他历任过光大证券研究所策略部负责人、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兼策略研究部总监、安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徐彪上一个东家安信证券,是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上的常客,而天风证券从未在新财富评选中有过收获。也就是说,从平台层级来看,徐彪在这次职业转折中,选择了一个刚起步的小平台。
更有意思的是,不仅是徐彪,包括连续六年摘得新财富电子行业分析师第一名的原安信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原华泰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杨烨辉、原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孙彬彬等多位新财富上榜分析师,也都是舍弃了知名度更高、实力更雄厚的老牌券商,入主天风这家区域性券商。
记者还注意到,夺得2015年新财富最佳宏观经济分析师第一名的任泽平,也在今年从国泰君安转投方正证券。国泰君安的研究实力在业内有目共睹,去年的新财富评选中,国泰君安斩获了宏观经济、策略研究、金融工程、房地产、非金属类建材等五个行业的第一,还在固定收益研究等多个领域进入前三。而方正证券则相较逊色,仅在传播与文化和中小市值行业获得第一,食品饮料等五个行业进入前五。但是最终方正证券却赢得了任泽平的青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金牌分析师被“小平台”所吸引?
某资深金融猎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知名分析师之所以愿意从大券商往小券商跳槽,可能看中的是对方给出的丰厚条件,比如薪资、职位,接触业务面的深度等。
该猎头表示,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影响力除了表现在争取客户分仓佣金上,还有对投行业务的支持,所以小型券商在业务和市场拓展上更需要资深的分析师人才来补充,在机制上显得更为灵活,提供的薪资往往要比大券商更为优厚,在职位提升上也会做出一些承诺。
“对于行业内知名的证券分析师,绝大多数券商对这个岗位定义为稀缺性核心类人才,一定是做重点保留和激励的。”本土领先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太和顾问的金融行业数据咨询业务负责人王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微观岗位的调薪率来看,分析师岗位领先于其他绝大多数岗位,如果一个新平台想挖到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分析师,那么起薪至少要保证不低于原有薪资的1.5倍乃至更多,这样才会对这部分人才形成吸引力。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般券商中,做到首席分析师职位的,根据行业和资历不同,年薪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多的有六七百万元,两三百万元的也很正常。”
此前有传闻称,为了挖到赵晓光和任泽平等业内大咖,天风证券和方正证券开出了高薪,但是从赵晓光履新后的公开表达中,或能看出分析师在考虑薪资背后,也有对新平台理念的认同和事业发展的期待。赵晓光曾称,天风证券以合伙人的精神文化搭建研究团队,构建了产业链资源平台,让分析师能深入调研,保持客观独立。
“一个小平台暂时花重金挖走分析师,但是在后期不能支持分析师进一步成长,仍然留不住人才。”一位知名券商研究所人士称,在一个成熟的研究平台上,无论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行业的上游、中游、下游,都有匹配和协作的沟通与保障。另外,机构投资者现在选择券商时,不仅看券商的研究能力,也会考量券商金融产品配售等方面的能力,越大的机构越看重平台的整体实力。
上述公募基金经理也表示,一家券商或机构如果要让优质的服务长期持续下去,仅靠分析师的集中和堆砌并非长久之计,最终还是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
●争下游:卖方转买方成新趋势
“除了在券商与券商之间跳槽外,更多的证券分析师,其实正在从卖方向买方转型。”上述金融猎头告诉记者,许多有着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证券分析师,纷纷从证券行业转向私募,其中有80%的人做前台投资业务,剩下的大多数也是在中后台从事辅助投资工作。至于原因,该金融猎头表示,一是因为私募近年来发展迅速,经过去年的政策约束,市场正在走向规范,发展前景被大家看好;二是因为相比传统的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私募机制比较灵活,机会更多。
今年,《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相继出台,其中对于投资顾问资格的要求,也令私募市场一度展开抢人才大战。
记者还注意到,上文提到的由海通证券跳槽到中山证券的刘佳宁,曾担任中山证券的研究所所长,而目前的新身份是华兴资本的战略顾问,华兴资本是一家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投资银行。
“我们观察到,资本市场里的投研人才,除了券商外,公募、私募、资管等金融细分领域之间,也是主要流动方向。各领域之间高薪招聘的现象尤其明显”,太和顾问的王京对此有着深刻体会,“随着金融行业的活力释放和混业经营趋势,无论是券商、基金,还是私募,都会跨越自身的细分领域去关注投研类的人才,因此这两年类似分析师这样的岗位,非常抢手。”
知名券商研究所人士称,卖方分析师劳动强度大是不争的事实,到了职业生涯的一定阶段,都纷纷转行到下游的基金公司、私募等机构做投资了,生活和工作状态也随之改变,“每个人追求不一样,这个趋势是挡不住的,因为他已经换‘频道’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