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当卖腐成了作秀,你还会为此买单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16-10-10 18:58

    今天我们不谈特效如何,不谈故事如何,也不说票房如何。讲真,仅谈辣眼睛的“王爵与使徒”的关系。

    每经编辑 每经影视 刘水静    

    每经影视实习记者 刘水静

    微博骂完豆瓣骂,微信公号骂完朋友圈骂。自从电影《爵迹》上映后,除却铁粉,观众耳边充斥着“烂片”的声音。

    ▲《爵迹》在豆瓣的评分仅有4.1分

    面临各种质疑,郭导甚至一度哽咽:“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今天我们不谈特效如何,不谈故事如何,也不说票房如何。讲真,仅谈辣眼睛的“王爵与使徒”的关系。

    “你现在会觉得我很迷人”,电影《爵迹》中银尘(吴亦凡 饰)对麒零(陈学冬 饰)这样说。“你看起来确实很迷人”麒零望向银尘露出一脸迷弟的花痴样。

    ▲《爵迹》对话截图

    不仅特效闪瞎观众,这种郭导所谓的“王爵与使徒”的“第四种感情”,直白露骨到不用暗示都能感到其中的暧昧气息。

    男色消费的时代,女性市场就是“第一生产力”。影视行业为了笼络女性市场,拉动票房收视率,开始在影视作品中卖腐,很多明星也通过卖腐来博得观众一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郭导擅长抓住观众的口味,观众喜欢看小鲜肉之间这样互动,那么他就能一次次打出类似的“擦边球”。

    事实上,卖腐并不等同于同性恋。不同于李安所导演的《断背山》描述同性之爱,深刻探寻了同志团体的诉求,或者是陈凯歌所导演的《霸王别姬》,不止同性之爱,更多的是关于时代、人性、艺术。

    类似《上瘾》《识汝不识丁》等一系列作品,都只是对“腐”这个元素的消费,体现出的是粉丝意志。

    卖腐背后离不开钱

    近几年来一些国产电影作品中展现出一种微妙的关系:推崇双男主的设定,兄弟情被演绎得“惺惺相惜”。在越来越开放的风气之下,大银幕上“卖腐搅基”已成常态,观众愿意看,编剧导演也就愿意拍。

    《盗墓笔记》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小哥张起灵与吴邪之间那种“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情怀无论是在原著、广播剧、舞台剧,还是电视剧、电影中,都引得高关注、高收视、高票房。

    ▲《盗墓笔记》中的吴邪与张起灵 

    电视剧与电影高票房高收视率也许是因为“明星效应”的加持,但舞台剧却仅仅凭借作品本身就引起了市场轰动。

    《解放日报》曾报道称,诞生于民营剧团,没有明星加盟,舞台剧《盗墓笔记》的市场效果却令人震惊。据出品方上海锦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统计,一年来,《盗墓笔记1》全国演出77场,总票房达3500万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盗墓笔记》在粉丝聚集地百度贴吧拥有341万粉丝(截至10月9日统计),而百度瓶邪吧(《盗墓笔记》衍生出的张起灵X吴邪CP贴吧)141万粉丝,超40%的比例,可想而知这部分粉丝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南派三叔甚至曾公开表示:“腐女粉丝往往是粉丝中传播形成最旺盛的,一个腐女百万兵,得腐女者得天下。早就是商家的共同觉悟。”

    卖腐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有其实,只是吸引粉丝的一种手段。一个“卖”字道出其间明确而强烈的功利动机。

    当“卖腐”成了作秀

    在西方,卖腐可谓是风靡已久,甚至因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单词“bromance”,这种微妙的关系难以描述,就像《神探夏洛克》中卷福和华生之间若有若无的小暧昧,复仇者联盟更是腐向重灾区。

    ▲《神探夏洛克》海报 

    这类作品中帅哥云集,就算本身创作者并无“腐意”,部分女性粉丝也会自行往这种关系上琢磨,即便知道这是商业炒作。

    与动作片中的激烈打斗、惊悚片中的惊险刺激相同,“卖腐”这种元素是时下流行文化中的一种元素,为了满足女性市场收视群体的需求。

    比如霍建华和权相佑在《情敌蜜月》发布会上献男男之吻,冯绍峰和窦骁在《狼图腾》发布会上强调是“爱情关系”,黄晓明在《何以笙箫默》发布会上公主抱张大大,甚至还有前一阵胡歌和霍建华的国民CP。

    ▲胡歌和霍建华

    而纵观国内一水儿的“卖腐”作品,基本处于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挑逗观众的八卦神经,它“腐”的很有分寸,不张扬自己的立场,全靠观众“脑补”。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卖腐”已成为一种所谓的“流行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电影甚至为了有这种“流行元素”而强行“卖腐”,例如在电视剧版的《致青春》中,本是情敌的两大男主一起搓背洗澡,一起嬉笑打闹,甚至捧头热吻……粉丝侃调其为《致我们终将变弯的青春》,话题是有了,然而却很是辣眼睛。

    小众元素变成大众流行,强烈的功利动机使得如今的“卖腐”为了博取眼球而泛滥成灾,而有些原本“腐剧”中真实而感人的情节元素却被弱化。在此影响下,剧情变得更加奇怪而做作。

    对此,观众失去了新鲜感。当“噱头”不在,卖腐就成了作秀,你还会为剧买单吗?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半个月上映28部影片,你会去看哪一部?

    下一篇

    姿势贴!若你曾迷恋过《四驱兄弟》,那你就不能不知道FE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