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电影票房与艺术已严重背离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9-29 22:20

    暑期档全面溃败、中秋档不温不火,焦虑和怀疑的情绪在电影人之间弥漫。回头看看,在电影产业高歌猛进、鲜花着锦发展的黄金年代,一些病态和隐患早已埋下。一边往前走,一边探求答案,中国电影的症候在哪里?几天前,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专访张思涛,他的观察与思考,或许能为中国电影带来一些启示。

    每经编辑 每经影视记者丁舟洋 实习记者 白芸    

    第七届影协杯剧作奖颁奖“十大票房电影”首次全部落选

    中国电影票房与艺术已严重背离

    每经影视记者丁舟洋 实习记者 白芸

    张思涛说起年轻时的电影启蒙,竟和影片背后的文学密不可分。“中学的时候,我喜欢看电影剧本,国内有好几个专门发表电影剧本的专业刊物。”到上世纪90 年代以后,电影剧本的专业刊物一个个消失了,电影文学的地位也悄然发生改变。

    张思涛的大半生都在和电影打交道,他曾先后担任中宣部影视处处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主任。如今,退休后的张思涛来到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发起一年一度的“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作评选。

    张思涛也参与电影创作、研究电影理论,创作者、研究者、行政管理的三重身份,让他对中国电影有着殷切的问题意识。而剧本创作和研究,始终是张思涛关注的焦点。

    今年9月,第七届“影协杯”的评选落下帷幕,一个评选中折射出的问题令张思涛忧心忡忡——“经评选,2015 年国产‘十大票房电影’居然完全与‘十佳电影剧作’无缘,这说明我们电影的票房与艺术的背离和矛盾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

    暑期档全面溃败、中秋档不温不火,焦虑和怀疑的情绪在电影人之间弥漫。回头看看,在电影产业高歌猛进、鲜花着锦发展的黄金年代,一些病态和隐患早已埋下。一边往前走,一边探求答案,中国电影的症候在哪里?几天前,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专访张思涛,他的观察与思考,或许能为中国电影带来一些启示。

    现在有的国产影片票房很高,但实际是烂片

    每经影视:两周前,我们每经影视专访表演艺术家王晓棠时,她特别提到,今年“影协杯”优秀电影剧作评选,10 部优秀电影剧本中跟全国高票房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您作为“影协杯”的主要负责人,能否跟我们详细说说这个情况?

    张思涛:今年“影协杯”的评选对象是去年上映的国产电影。通过两轮评选,13 位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以记名投票的方式,按票数多少选出了《伞头和他的女人》《闯入者》《老炮儿》《烈日灼心》《心迷宫》《我是路人甲》《解救吾先生》《开罗宣言》《告別》《一个勺子》等年度“十佳电影剧作”。

    但是这次评选结果也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甚至有点吃惊的现象:本年度的“十大票房电影”如《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寻龙诀》《煎饼侠》《澳门风云2》《九层妖塔》《恶棍天使》等居然全部落选“十佳电影剧作”。

    也许我们的评选不是完全准确的,每个评委的投票也都会带着些个人爱好的色彩。但从投票的总体概率来看,“十大票房”完全与“十佳剧作”无缘,不能不说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相比之下,比如《捉妖记》,在社会深度、文化内涵上和《闯入者》没法比。《寻龙诀》《煎饼侠》票房很好,但放在艺术舞台上就不值一提了。《澳门风云2》票房真的很高,但它是个烂片,连评选首轮都无法入围。

    去年《大圣归来》也入围了。它在中国动画影片的创作历史上,确实有独特的地位。但我们光从剧作的角度来说,它的故事并无特别的过人之处。所以最后在终评的时候,《大圣归来》也落选了。

    每经影视:“十大票房电影”无缘“十大优秀剧作”,您觉得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哪些问题?

    张思涛: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电影的“票房”与“艺术”已经到了一个相当背离和矛盾的地步。现在电影界有许多人比较热衷于谈论和追求高票房,重视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但是从根本上说,投资的多少,制作的大小,明星的有无以至于票房的高低,都不能决定艺术的高下。在当下片面强调大投资、大明星,单纯以票房论英雄的创作环境中,本届“中国影协杯”可以说是发出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强调艺术,强调电影回到艺术本身,强调把“票房”与“艺术”尽可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我们重视票房,但反对票房挂帅,不同意以“票房第一”来指导艺术创作。如果以“票房第一”指导艺术创作,票房也许会成为阻碍电影艺术发展的负面力量。举一个优秀影片为例: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亲爱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反映现实矛盾的好片子,但这部影片的前后两个故事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毛病,从而影响了作品艺术上的完整性和深刻性。究其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增加一个明星的戏份,为追求更多票房而不顾忌客观艺术规律所致。

    现在一些电影,从取材、编剧、故事、演员到外景、特效等,往往违背艺术需要。而以“票房第一”为准则,则成为影响艺术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把票房和艺术结合起来,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仅是口头禅,但没落实

    图/每经影视 宋红 摄

    每经影视:在您看来,现在中国电影最为薄弱的环节在哪?

    张思涛:近几年,在电影创作高速发展、电影市场复苏繁荣的形势下,存在着电影文学工作相对被削弱的现象。电影文学是当前电影创作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电影剧本是当前提高电影质量的关键所在。

    过去电影制片厂都有文学部,现在文学部基本都解散了;以前国内有好几个发表电影剧本的专业刊物,电影剧本是一种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文学体裁,现在这些刊物都消失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成为口头禅,实践中往往剧本没写好就匆匆开机,因为演员和导演“档期”到了……

    在电影界还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出品人、制片人是爷,导演是爹,演员是儿子,编剧是孙子。专业化编剧队伍的流失,电影剧本创作的非专业化现象,造成了好剧本的匮乏,这是造成电影“票房”与“艺术”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

    每经影视:您刚刚提到电影剧本创作的“非专业”现象,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张思涛:我原来在剧本中心工作,退休以后一直在电影局审片。由于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我对近年来国产电影表现出来的非专业化趋势,感受特别明显。我们在审片子的时候,经常看到一部国产片,剧本不像电影剧本,演员也缺乏专业化训练。

    对于电影剧本来说,它毕竟跟小说、戏剧、诗歌都不一样,它要具备电影剧本自己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非专业化剧本,虽然写作者热情满满,但有的剧本看上去像散文一样,有的全是心理描写,都不是一个电影剧本。

    每经影视:中国电影还存在着哪些深层次的矛盾?

    张思涛:我曾经提出“ 繁华景象”与“深层矛盾”的并存是中国电影现状的两个方面。矛盾表现为“三重三轻”:

    一是重幻想而轻现实。奇幻、魔幻电影崛起的意义应该肯定,但真正反映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现实矛盾的故事影片变成“珍稀品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弱化已经成为当前电影创作的一个倾向性问题。大量国产电影沉浸在奇幻魔幻、男欢女爱、惊悚诡异、打打杀杀的“娱乐至上”的视听盛宴之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是重形式而轻思想。任何艺术,包括电影,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包括故事、人物和渗透于其中的思想。但在我们电影界,近年来似乎存在一种拒绝开掘、回避深刻的现象。有荒唐的理由认为是观众不愿思考、看不懂深刻的电影,这样会影响票房。所以许多影片存在思想内涵肤浅甚至幼稚的毛病。思想是艺术的灵魂,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点。

    三是重票房而轻艺术。前面已经说过,票房第一,为了票房而放弃艺术追求甚至违背艺术规律。

    三十多年来,我们对电影艺术本质的认识出了问题

    每经影视:那您觉得现今中国电影“票房”和“艺术”相背离的原因是什么?

    张思涛:大致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电影界产生一种理论,就是把电影(故事片)分为三大类,一种叫宣传片(后来叫主旋律电影),主要负责电影的宣传、教化功能;第二种叫探索片(后来叫艺术片),主要负责电影的艺术创新、审美功能;第三种叫娱乐片(后来叫商业片),主要负责电影的娱乐、商业功能。这就是电影创作的“三分法”。

    众所周知,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教化、审美、娱乐等各个方面,是一个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电影“三分法”把不同的社会功能分割开来成为不同类别的电影,这种“电影社会功能分工论”或者说“分割论”是完全违背艺术规律、违反艺术本质的,它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在电影界流传开来,而且约定俗成,已经“统治”我们电影创作三十多年,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指导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

    如果完全根据这种“三分法”指导电影创作,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必将离市场、离艺术越来越远;“艺术电影”也会越来越脱离大众、脱离市场;而“商业电影”必将是票房挂帅、取媚市场,背离艺术、拒绝深刻......

    我想,理论指导实践,造成现在电影“票房”与“艺术”背离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理论、我们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我们对于电影作为艺术本质的认识出了问题。

    “票房”与“艺术”应该统一

    每经影视:如您所说,商业、艺术、主旋律影片截然分开的三分法是行不通的,那现在怎样做才能改善票房与艺术背离的现状?

    张思涛:我从上世纪80 年代末就一直呼吁,“三分法”理论是错误的,会误导实践。好在三十多年来,有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一直在为打破这种“三分法”的理论,为拆除“主旋律电影”“艺术片”“商业片”之间那道人为的“墙”而努力。比如这次《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等一批优秀剧本,就是在“惊悚片”“警匪片”的商业外衣包装下注重人物的刻画和人性的挖掘,力图打破所谓“商业片”与“艺术片”的界限。

    每一部具体的电影作品,可能在教化功能、艺术创新功能或商业娱乐功能上会有所侧重,然而艺术完整的社会功能不能分割,“真、善、美”的统一是艺术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对于中国电影发展来说,应该重新认识和强调艺术的本质和规律,逐步实现“票房”与“艺术”的统一,这是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电动革命风潮下的巴黎车展来了:奔驰发布新子品牌EQ,大众I.D.概念车亮相

    下一篇

    我想拥有台AMG,带你去秋名山上看月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