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报告,上调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6%,略高于3月份预测的6.5%。《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曾更新报告,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至6.6%。与此同时,渣打银行等机构近期也先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那么,到底是何原因让原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稍显悲观的国际金融机构改变态度呢?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姚茂敦
每经记者 姚茂敦
9月27日,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发布报告,上调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6%,略高于3月份预测的6.5%;2017年的增长预期也由之前的6.3%上调至6.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曾更新报告,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至6.6%;明年经济增长预测则保持在6.2%不变。
与此同时,渣打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等机构近期也先后将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那么,到底是何原因让原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稍显悲观的国际金融机构改变态度呢?
亚行等国际机构态度转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9月27日,亚行在官网发布的一篇新闻稿称,亚行最新研究表明,尽管受国内外压力持续拖累,但中国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仍高于预期,加之采取了刺激措施,这些都将使中国2016~2017年的经济增长略高于预期。
央行在其年度旗舰经济报告《2016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展望更新》)中,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6%,略高于3月份预测的6.5%,2017年的增长预期则由之前的6.3%上调至6.4%。
亚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表示,"中国经济仍有望实现政府设定的6.5%~7.0%的年均增长目标。继续实施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中国应对多方面的风险,包括出口需求持续疲软、制造业投资减少和资产价格泡沫等风险。"
不过,报告也认为,当前中国工业和出口等仍面临下行压力,而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有所放缓。面对持续的经济再平衡和全球需求疲软,投资增长将被进一步削弱,信贷增长放缓,制造业支出持续走低。为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可能会进一步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以推进基础设施的发展。消费支出将继续拉动GDP增长,但这有赖于居民储蓄率的进一步下降。
事实上,不仅是亚行的态度出现微妙转变,另外一个国际经济组织IMF此前也有类似举动。
今年7月19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指出,英国投票退出欧盟意味着经济、政治和制度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预计将带来不利的宏观经济后果,特别是在欧洲发达经济体。因此,IMF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将增长3.1%,2017年将增长3.4%,相比4月的预测值,今明两年的预测都下调了0.1个百分点。
虽然IMF对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态度悲观,不过IMF却将中国2016年增长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升至6.6%,2017年增长预测保持在6.2%不变。
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日趋改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9月以来,包括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德国商业银行、恒生银行等多家外资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而这些机构均提及最关键的一点,即8月中国经济指标全面好转,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改善。
其中,渣打银行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GDP增速将回升至6.9%,全年经济增速达6.8%。
该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称,之所以判断今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速达到6.8%的可能性不断增强,是因为8月经济数据普遍好于7月,进出口数据优于预期,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稳中有升趋势,单月投资数据和民间投资数据均略有好转,表明经济增长态势较为稳定,硬着陆风险已经很低。从支撑全年经济增速回升的动力来看,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日益明显,下半年净出口也应会对经济增长做出正面贡献;同时服务业增长和工业增加值都持续保持稳定;央行维持广义货币增长和社会融资余额增长略低于13%的年度增长目标,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
而德国商业银行也表示,中国8月PMI扭转市场信心,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至6.7%。该行亚洲经济学家周浩日前表示,尽管由于产业调整,中国国内关停了部分产能和技术落后企业,但整体制造业活动依然在回暖,中国8月官方PMI上升至50.4,尤其是在G20会议召开前不少工程已停工的情况下,创下自2014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超预期;高频数据显示发电量和钢产量在8月份都有明显上涨;钢铁、煤炭等在岸大宗商品的价格亦有走升。这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改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