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器人项目在各地争先上马,根据统计,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超过40个,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曾公开表示,机器人产业已经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苗头,那么未来机器人产业要如何才能健康发展?9月9日,在重庆举行的2016正和岛创新大集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此专访了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
每经编辑 鄢银婵
每经记者 鄢银婵
伴随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器人项目在各地争先上马,根据统计,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超过40个,工信部部长苗圩就曾公开表示,机器人产业已经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苗头,那么未来机器人产业要如何才能健康发展?9月9日,在重庆举行的2016正和岛创新大集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此专访了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
据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4年,国外公司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从2.7万台增长到4万台,增长47%;国产机器人从9600台增长到1.7万台,增长77%,其中有5000台是当年新出现的公司生产的。火爆程度一目了然。
“实际上,看好人工智能的越多,投入的资源越多,这对行业来说是个好现象。”曲道奎表示,行业火起来,资源才会更快发挥集聚效应,进而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速度,推动行业发展,市场这双无形之手会自动调节温度,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宜介入过多。
不过,曲道奎认为,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短缺与过剩并存这一奇特现象。首先,从宏观和市场潜力上来看,上短缺的,据了解,目前全球机器人的人均密度在0.6%左右,我国的这一数字为0.3%;但从应用领域来说又是过剩的,目前国产机器人还多集中在低端应用领域,附加值不高,存在产能过剩。
“要解决这一问题,核心点就在于要让高端产业高端化,也就是要让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曲道奎说。
据了解,目前机器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高端机械设备,更多是由过去“机器设备”的概念,向人的方向发展。
“人的方向在哪儿,主要是在“软”的方面,更多是体现在感知系统、交互能力、环境识别等等,这些都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曲道奎表示,“过去,机器人强调精度的准确性,现在更多的谈适应能力、感知能力等’软’能力,也是‘智慧’的能力。
至于如何让机器人向人的方向发展,曲道奎认为还是要靠创新。“机器人产业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需要在开放式创新平台上把不同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才能使机器人实现由机器向人的真正转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