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经济不能只贴个‘爱情’的标签,简单的商品打折促销就算过节。这样的过节方式很快就会失去传统节日内涵。传统节日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从而也会反作用于商业。”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婷
被赋予“中国情人节”这一新式标签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经过商业化包装后,逐渐成为中国节假日消费的新热点。鲜花脱销、餐厅排队、电影院爆满,这些都是节日消费的典型现象。
但有民俗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传统节日并不存在“情人节”,随着“七夕经济”概念的传播,已出现将传统节日庸俗化的隐忧。
传统节日“互联网化”
虽然七夕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如今更多的网民都将其和西方“2.14”情人节相类比,而同属于“浪漫节日经济”范畴的还包括纯网络造节的“5.20”和“11.11”光棍节等。
在中略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剑锋看来,被包装成“中国情人节”的七夕是伴随着互联网经济而兴起的节日。
那么这个中式情人节,带来的网络消费有多大呢?
阿里大数据提供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数据显示,七夕节来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搜索“鲜花”、“玫瑰”、“巧克力”、“七夕礼物”的人数又陡然增加。天猫鲜花数据统计显示,约有84%同城鲜花速递是玫瑰花束。七夕销售增幅连年攀升,去年七夕期间同比增幅高达97%。
销售攀升的不止是鲜花,天猫电器城数据显示,剃须刀、电动牙刷、美容仪等个户类家电本周销量环比均有明显提升。阿里认为,这些实用电器都是已婚人士“过节”的首选。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一些情趣用品电商也纷纷“暗战”七夕,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
不过,尽管被冠上“中国情人节”称号,但相比传统的西方情人节,七夕消费仍然有差距。阿里数据显示,与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比,七夕节的鲜花销量还难以媲美。
实际上,中式情人节的概念并非单纯商家一头热的炒作。高剑锋认为,七夕节日经济的兴起跟互联网经济关系紧密,一些互联网巨头做了一定的引导,但更多的是网民的认可。
高剑锋表示,如鲜花而言,随着物流配送互联网经济的成熟正好发展到了一个爆发点,而节日则正好给予了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所以在节假日,类似的商品得到爆发式增长,呈现几何倍数的放大。
商业文化待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一边是互联网经济消费的徒增,另一边则是对节日经济的质疑。
农历七月初七既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称为“乞巧节”, 2006年,“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9日,福建省知名民俗专家彭一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情人节”这种说法是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中,七夕和元宵节都是最接近西方浪漫主义“情人节”概念的节日。但七夕传统节日本身蕴含更丰富的内涵,如在闽南地区,过七夕要包汤圆,然后用指甲掐一个窝,传说是用来盛织女的眼泪,此外七夕还有“乞巧”等各种传统民俗。
专家认为,单纯的将传统的节日变成消费节的商业化包装不能完全承载“七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很多人也没有完全理解其文化内涵,而导致了传统节日被“低俗化”。
“节日经济不能只贴个‘爱情’的标签,简单的商品打折促销就算过节。这样的过节方式很快就会失去传统节日内涵。传统节日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从而也会反作用于商业。”有民俗学家这样认为。
“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还要充分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有利于繁荣商业,更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前述民俗学家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