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私有信息带来更高收益 揭秘基金经理“校友圈”财富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7-18 05:49

    在证券市场上,名校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圈子:北大、复旦、清华等名牌高校培养出了的基金经理最多,成为我国基金经理的“摇篮”,业界往往有所谓“北大圈”“复旦圈”“清华圈”之称。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出自于北京大学的基金经理合计有138位,复旦大学的有118位,清华大学的有115位。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莫淑婷    

    编者按: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道出了圈子的重要性。近期西南财大一篇学术论文——《校友关系网络、基金投资业绩与“小圈子”效应》引爆了整个金融圈,该文从多个维度揭示了校友关系如何影响基金收益。

    为此,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记者对该论文的作者西南财大的申宇进行了采访。申宇曾作为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曾经就职于昆吾九鼎资产。此外,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通过对深圳、上海、北京地区的多家私募进行采访调查,为你揭秘基金经理“校友圈”的财富效应,剖析校友关系如何影响基金收益。

    每经实习记者 莫淑婷

    同窗那段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构成了关系网中特殊的节点,对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草根同学,拥有同一个学校的毕业证书,是进入一个圈子最为便捷的“门卡”。在证券市场上,名校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圈子:北大、复旦、清华等名牌高校培养出了的基金经理最多,成为我国基金经理的“摇篮”,业界往往有所谓“北大圈”“复旦圈”“清华圈”之称。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出自于北京大学的基金经理合计有138位,复旦大学的有118位,清华大学的有115位。

    ●名校出身高管,更认同名校学生

    前海方舟董事长钟海波向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记者表示,公募基金一般都会找名校学生,毕竟公募基金的待遇以及名气等各方面都比较好;而对于私募基金,由于考虑成本的控制,反而不会刻意找名校毕业的学生。此外,内部推荐同样在巩固着一个个由校友关系组成的小圈子,而微信的普及更是将这些圈子细分为更小的圈子。以金融行业为例,很多都是以校友为纽带的圈子,有私募、公募、券商、银行,这样大大小小的圈子承载着业务交流、观点交流的任务。

    对此,申宇表示,2005~2013年基金经理来自名校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文化上,多数人素来就有名校崇拜情节,名校的基金经理也会给投资者一种聪明、睿智、投资能力较强的感觉,在募资、路演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其次,基金公司招募的名校毕业生越多,特别是在名校出身的公司高层占比较高的环境中,对名校的认同感越强烈,因此人事部门对名校学生更加偏好。最后,也正是他们的研究所指出的,名校基金经理可能通过自己的校友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从而为投资者、公司赚取更多的收益。

    不过,即使是校友圈,也得分年龄看待,一位曾就职于公募基金之后“奔私”的46岁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没有加入过校友圈,以前还没有校友圈这种说法,我们进行行业交流都有自己的小圈子,都是些以前的同事和同行,圈子里的人岁数相差不大”。而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私募人士则表示,对于他们这种年龄的人来说,从名校出来的很多人已经是不同岗位的领导了,所以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私募来说,更加看重校友圈子的人脉。

    ●关系网络越强,获私有信息越多

    拥有不同资源的校友相互帮助并共享资源,校友关系是否可以为基金投资带来更高的收益?对此,申宇表示,校友关系网络较强的基金经理,确实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资本市场上的私有信息是可以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的。即便是公开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精准的解读也同样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通过研究发现,关系网络越强的基金经理获得的私有信息越多,亲密的小圈子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也越强,长期来看,他们的投资业绩越好。

    此外,申宇还表示,美国市场上同样存在校友关系的溢价现象。如果基金经理与卖方分析师是校友,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可能获利更为丰厚。美国的基金经理、风险投资机构同样存在明显的校友网络溢出效应,那些校友关系网络较强的投资者,其业绩通常都要高于关系网络较弱的投资者。实际上校友关系不止存在着溢价效应,可能还有其他的效应,比如基金资金流入的溢出效应,基金产品创新的溢出效应等等。

    据该论文显示,校友关系的广度和深度都能为基金带来业绩的正向提升。其中关系广度最高的基金组合每年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比关系广度最低的基金组合高出11.37%;校友关系深度最高的基金组合比校友关系深度最低的基金组合高出9.12%;值得注意的是,校友关系存在小圈子效应,只有直接校友关系和亲密的校友关系能够影响基金业绩,间接校友关系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未能被证实。

    申宇告诉记者,校友关系可能更单纯,在资本市场中更能引起大家的共识,主要是校友具有共同的文化烙印,尽管每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千差万别,但是本质上总会具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底蕴,共同的文化烙印可以增强校友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其次是母校情节,绝大多数校友对母校都存在感激之情;第三是校友的凝聚力更强。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在私募圈内,人际关系因为同学、校友等因素联系得更为紧密,大家在交流和碰撞中共同看好一只股票,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好的投资标的大家都想拥有,如此一来,同时重仓某只股票的情况也就逐渐多了起来。一般来说,如果几家私募都看好这些票,则对个股的股价推动还是很有用的。不过,也有私募人士并不认可这种行为,认为难免会出现问题。

    ●校友关系亲疏有别

    记者注意到,一些基金经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经历过三个以上的学校,因此,那些没有直接校友关系的人也可能因为与这些读过多个学校的人同时建立关系,从而进入同一个圈子中。对此,申宇表示,校友关系的深度对业绩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直接的校友关系,彼此的认同感通常很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而对于间接的校友关系,特别是通过了几个校友链条延伸出去的校友关系,交易成本更高,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机制弱化,因此基金业绩也无法得到体现。

    申宇指出,越直接的校友关系信息质量越高,校友关系网络越广、越深的基金,其股票组合的私有信息越多,基金经理主动投资的程度越高。因此信息传递的链条一般比较长,如果信息在一个节点发生错误,则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信息失真。也就是说,校友关系也存在亲疏有别的现象,举个例子,A基金经理是毕业于北大的,B是北大,复旦毕业的,C是复旦毕业的,那么A可以通过B与C建立关系。显然,A与B(B与C)的这种关系要比A与C的这种关系要直接,因此交往的过程中,信息质量可能会因为间接的关系网络而变差。

    上海一位私募老总的看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表示,目前很多私募都有自己的核心微信群,一些核心群主要是由同学、校友构成,当然核心微信群既有私募,也有公募、券商、银行、券商分析师等人员,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不为外人知道的;而同行业的高手则处于核心圈的外围圈子,同行之间进行沟通,对大势的研判,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对行业的分析以及对个股的价值分析等,虽然是以校友为纽带,不过加入这些群的条件异常苛刻,必须填写个人完整资料,包括个人信息、擅长领域等。

    申宇还告诉记者,北京大学金融圈中的北大校友,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私募基金等金融行业,以及法律、审计等相关领域,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要城市。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也有类似圈子。类似北大和人大这种校友圈子和联系平台,在其他院校也以各种形式存在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互联网巴士周年考:资本密集进入 企业打新能源牌

    下一篇

    投资界盛行校友圈子 北上深私募风格差别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