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联会发布了4月销量数据,市场整体表现并不乐观,轿车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其中受豪华紧凑级车型挤压,B级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SUV市场方面,虽然整体热度不减,销量持续高走,但不少自主品牌开始滑坡。对此,本期汽车周刊对车市各个细分市场的情况进行盘点,进而从中梳理出市场的发展趋势。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陆佳丽
每经记者 陆佳丽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4月销量数据,市场整体表现并不乐观,轿车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其中受豪华紧凑级车型挤压,B级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SUV市场方面,虽然整体热度不减,销量持续高走,但不少自主品牌开始滑坡。对此,本期汽车周刊对车市各个细分市场的情况进行盘点,进而从中梳理出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SUV车型销量榜中,自主品牌“称王”的情况正在悄然改变。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SUV市场前十榜单中,自主品牌仅占4个席位。相比之下,合资品牌SUV则出现回暖迹象。其中,昂科威同比大增68.3%超越途观,成为当月合资品牌中销量最大的SUV车型。在日系车中,XR-V、CR-V、缤智、奇骏四款车均进入前十榜单,XR-V、缤智增幅均超过50%。
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NBD汽车(微信:NBD-AUTO)采访时表示:“就自主品牌4月的销量情况来看,哈弗H6、长安CS75等官降所带来的内部竞争因素,要大于合资品牌形成的冲击。随着合资品牌逐步展开反攻,自主品牌高增长中断的拐点或将提前到来。”。
还有分析认为,对于目前已经出现发展危机的自主品牌来说,如何实现均衡发展是其目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自主品牌现“内讧”
数据显示,4月,自主SUV销售33.92万辆,环比下降12.7%,占SUV总销量的55.67%,相比上月下滑0.38个百分点。其中,瑞风S3 销量为1.21万辆,环比下滑39.6%,跌出SUV销量排名前十榜单;长安CS75同比下滑25.9%,排名降至第16位。
崔东树认为,“除了自身内部结构调整因素之外,4月部分主流自主品牌销量下滑与自主车企内部竞争有一定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自主品牌在售的SUV车型为62款,到2015年,自主品牌在售的SUV产品迅速扩充到了110款。这就直接导致竞争加剧,去年开始的价格战,在今年呈现升级态势。
3月16日,长城汽车宣布,2016款哈弗H6杀入8万元区间,降价幅度最高达3万元。此后,长安2016款CS75与吉利博越相继上市,起步价均下探至10万元区间内。其中,新CS75起步价下降1.6万元至9.28万元,博越补贴后的起售价为9.48万元。
然而,自主品牌对于SUV市场的布局速度依然不减。这从今年北京车展的展出阵容就可见一斑。有统计显示,在本届北京车展上,自主品牌推出的SUV新品达到了41款。
这种内部竞争不仅将对SUV的高溢价与高利润带来影响,“而且会对部分中小企业带来很大影响,他们想通过一款SUV产品翻身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崔东树表示。
实际上,目前不少自主品牌的销量均集中在一款SUV车型上。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传祺GS4一款车型的销量就达到了9.87万辆,占据了广汽乘用车销量的91.8%;哈弗H6在长城汽车的销量占比也达到了60%左右。
由此来看,未来,自主品牌依赖SUV产品,甚至一款SUV产品获得发展空间,将面临一系列问题。
窗口期或仅剩1年
目前,不仅自主SUV内部竞争加剧,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日趋明显。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在3月的SUV榜单中,合资品牌仅占据4个席位,但在4月,提升到6个。其中,XR-V与缤智两款小型SUV增幅分别达到了84.5%与57.4%。
合资品牌的A0级SUV产品攻势不容忽视,在前4月中,东风雪铁龙C3-XR的销量达到2.8万辆,同比增长45.4%;东风悦达起亚KX3的销量达到2.4万辆,同比大增118.5%。此外,NBD汽车(微信:NBD-AUTO)了解到,在终端价格上,如XR-V和缤智等合资品牌A0级SUV产品的终端起售价格均已经下探至10万元区间内,这与自主品牌所密集布局的8万~12万区间形成了一定重合。
因此,自主品牌A级SUV正在遭遇合资品牌A0级SUV产品的猛烈攻势,自主品牌的性价比优势正在弱化。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品牌仍在加速布局廉价SUV产品,这些经济型SUV产品均将在2017年、2018年前后陆续推出,这也将进一步挤压自主SUV的生存空间。
例如,韩国现代起亚就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三款廉价SUV;而在此之前,大众也公布了2018年前后在华推出小型低价SUV的计划;此外,丰田也考虑在2018年前后在中国推出跨界SUV产品。
“今年,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增长还能维持,但到明年,随着合资品牌进入反攻期,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将会进一步减弱,拐点将会显现。”崔东树表示。
因此,有观点认为,均衡发展对自主品牌来说至关重要。如何在回落过程中补齐轿车短板,增强SUV产品竞争力,加强塑造品牌力,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