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足球中长期规划出炉:五年内每万人至少0.5块足球场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4-11 23:51

    4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国家发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编制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简称《规划》),并由国务院同意印发。规划就足球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场地设施等做出明确要求。

    每经编辑 谢振宇 周恒    

    每经记者 谢振宇  周恒

     

    中国足球中长期规划出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迎来“临门一脚”。

    4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国家发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编制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简称《规划》),并由国务院同意印发。规划就足球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场地设施等做出明确要求。

    为提升足球普及程度,《规划》有了更多细则,包括:实行全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制度;到2020年,全国特色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每万人0.5~0.7块足球场地等内容。

    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文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足球的普及,一方面是足球场地等硬件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软件”如足球文化的普及。

     

    5年内每万人至少半块足球场

     

    自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以来,我国出台了众多政策和文件支持足球发展,此次《规划》则对足球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有了更明确规划。

    《规划》指出,我国足球的发展基础包括“足球运动逐步发展”、“足球产业初具规模”、“国际交流日益增长”等方面。但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发展观念滞后、足球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等问题。

    对于我国足球未来发展,《规划》明确分为近期至2020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三个时间段:近期要实现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的发展目标;中期实现中国足球动力更足、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跻身世界强队的发展目标;远期则要实现足球一流强国的目标,中国足球实现全面发展。

    在何文义看来,足球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普及,二是选优。我国足球想要系统发展好,首先就需要普及足球,解决足球场地的问题,因为“目前还主要是城市运动。”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足球场地设施重点建设工程,将要在全国修缮、改造和新建6万块足球场地,使每万人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其中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社会足球场地2万块。

    何文义指出,除了硬件设施,全社会良好的足球文化等软件条件,对足球大环境的提升更加重要,包括校园足球。《规划》提出,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参与规模。

    此外,《规划》还要求“壮大足球产业”,具体路径包括大力发展足球服务业、做大做强足球用品制造业等路径。

     

    鼓励企业、社会资本投资足球

     

    足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规划》也明确提到,拓宽足球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足球用品、赛事服务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或发行债券。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单独或合作设立足球发展基金。

    其实,资本在足球产业早已风起云涌,华人文化、万达、乐视等巨头早已纷纷布局。此前,乐视27亿拿下中超2年新媒体版权,恒大淘宝俱乐部已挂牌新三板。

    资本抢滩背后,足球产业想象空间巨大。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足球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占体育产值比重超过40%。我国此前也明确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5万亿的目标。

    在足球市场动作频频的华人文化又有了新行动。4月11日,华人文化宣布,与城市足球发展理事会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华人文化在该公司中占股51%,准备用专业体系和市场方式来推动中国业余足球的发展,欲打通业余足球与中国足协竞赛体系的对接,助力业余足球发展。

    谈及该动作的背景,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表示:“足球是中国最具大众关注度和参与度体育项目之一,群众足球、业余联赛是足球运动振兴及其产业化的基础所在。”

    去年,华人文化通过旗下企业体奥动力,以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5年版权。此前,黎瑞刚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需要重磅的市场投入来带动足球产业的正向循环,高投入才会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国家也将投更多真金白银来支持足球发展。《规划》中提到,完善公共财政对足球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支持足球运动发展的力度,采取直接投资、贷款贴息、补贴补助、后期奖励等方式,支持足球事业发展。另外,在规划、土地政策、税费和价格政策等方面都有相应支持政策。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工信部开启5类智能制造试点 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

    下一篇

    58快拍“黯然退场” 二手车电商混战升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