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解的是,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日益完善、几无漏洞可钻的情况下,居然会发生影响如此恶劣的惊天票据窝案,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底怎么了?
每经编辑 莫开伟
◎莫开伟
中国农业银行1月22日晚间发布公告,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造成这一重大金融风险案件的原因是2名员工涉嫌非法套取38亿元票据。由于涉及金额巨大,公安部和银监会已将该案上报国务院。
该案件一披露立即引起全社会强烈反响。目前正是春节前的资金敏感时期,农行案件的发生给银行间资金市场的正常资金清算带来紧张气氛,甚至是利率攀升,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使央行通过中短期货币操作向商业银行释放更多流动性。
令人不解的是,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日益完善、几无漏洞可钻的情况下,居然会发生影响如此恶劣的惊天票据窝案,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底怎么了?
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这起案件的作案手段相当笨拙,根本不属于高智商金融犯罪。农行北京分行与某银行进行一笔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在回购到期前,该票据应存放在农行北京分行的保险柜里,不得转出。但实际情况是,在回购到期前,该票据就被某重庆票据中介提前取出,与另外一家银行进行了回购贴现交易;但资金并未回到农行北京分行账上,而是非法进入了股市,农行北京分行保险柜中原来封包入库保存的票据则被换成报纸。直到股市大跌,资金断链,无法填补窟窿,才终于“纸包不住火”。
可以断言,该案发生的关键是严密的内控机制得不到认真落实,形同虚设;对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酿成了票据窝案这杯苦酒。
首先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提示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银监会在2015年底就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各地银监局对商业银行上半年票据业务进行全面检查。文件发出后,各商业银行虽进行了紧急自查,暂停部分票据业务操作,但因为追求票据贴现的高回报,一些银行无视风险,部分票据违规业务没有得到制止,以致养痈遗患。
其次,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得不到落实。银行在重要岗位上专门规定了定期轮岗制度。但在这起票据窝案中,却再次凸显了银行内控制度执行的不力。一个年仅32岁的年轻员工,靠着他深厚的背景,在一个岗位上履职5年岿然不动,严重违反了岗位定期轮换制度,给其犯罪创造了契机。
再次,重要业务多人监督制度得不到落实。银行规定,办理重要业务要严格相互监督制约,但在农行北京分行形同虚设。这起案件是典型的窝案,单靠一两个人无法达到作案目的,这就表明必然有相关人员同流合污,或慑于作案人员的深厚背景,对其犯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以至票据转移如入无人之境。
最后,内部自查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内部大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监控部门,行使对下级行经营业务的风险监管。但由于相互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风险监控往往也是打马虎眼,走走过场,难以真正发现问题。即便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内部消化,无法形成行业监管的震慑力。据农行北京分行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此前一年,该行曾进行过好几轮现场检查,但对票据交易都采取了自查方式,对可能形成的风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给票据作案大开方便之门。
显然,这起票据窝案能在看似严密的内控机制之下“顺利”发生,使银行内部防范机制成了“稻草人”一般的摆设,根子就在内控机制的执行力不到位,使内控机制停在嘴上、挂在墙上、躺在文件上,无法产生威慑力。
这也再次敲响了金融监管的警钟:有内控机制不执行比没有内控机制更可悲、更可怕,商业银行既要重视内控机制建设,更要提高内控机制执行力。若此,方能确保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经营定力,防止各类金融案件再发生。
(作者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