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纸媒最坏的时代”,因为无数传统纸媒正在经受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然而,正如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无数次经验证明的那样:危中永远有机,变是永恒的主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有人说,这是“纸媒最坏的时代”,因为无数传统纸媒正在经受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然而,正如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无数次经验证明的那样:危中永远有机,变是永恒的主题。作为纸媒黄金时代的代表者,成都商报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冲击。但从创立至今,这份中国最牛的都市报之一,一直屹立于变革与创新的风气之先,在许多同行纷纷用各种形式探索着向新媒体的转型之路时,成都商报也发出了不走寻常路的铿锵之声——进,无纸境。
新年伊始,成都商报旗下“成都商报客户端”、“四川名医”两大新媒体项目分别获得2000万元的资本注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纸媒寒冬中“最好的时机”。
这场资本与媒体的联姻,拉开了“进,无纸境”——成都商报2016战略发布会的序幕。越过高山,趟过低谷,现在站在路口,成都商报这艘传媒航母开启了转型之路。“总舵手”成都商报总编辑陈海泉提出“立足纸媒、超越纸媒、移动优先”的发展思路,将昔日航母拆分成一个个创业小舢板。
“从市场中来”,成都商报曾缔造都市报的辉煌;“到市场中去”,未来的成都商报,不仅将逆势成为一张网络时代有阅读价值的报纸,还将成为具有绝对区域优势的整合营销平台,拥有一批全面对接资本市场的新媒体矩阵。
从纸媒进入“无纸境”
传统媒体转型已不是新鲜话题,一波又一波纸媒在互联网礁石上碰得头破血流。2016年1月8日,成都商报终于宣布了完整的转型战略。
“现在时机成熟了,我们也想清楚了。以前总是抱有幻想,以为会东山再起,遭遇了断崖式下跌后才有了转型的统一思想。”陈海泉说,2014年成都商报开启了新媒体的尝试,2015年收获了实战经验,2016年伊始,成都商报认为已经到了步入变现的阶段,“它们将成为新的创收平台”。
“‘无纸境’并不是说我们不办报纸了”,害怕大家有所误解,采访中陈海泉重复了三次“纸媒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在他看来,50余万订户、200万读者,是成都商报20年来积累下来的“衣食父母”。陈海泉分析,报纸的读者主要集中在“50后”到“70后”,兼顾“80后”,这些人依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掌握者,同时也是具备话语权的意见领袖。
因此,成都商报将逆势成为“一张网络时代有阅读价值的报纸”,并让这张报纸成为未来的孵化器和旗下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转化器。
事实上,在孵化有市场前景的新媒体项目上,成都商报的尝试已有成效。据陈海泉透露,成都商报客户端改版短短半年新增用户30万,还有一个推出不满一个月的亲子教育平台“成都儿童团”,粉丝已经突破10万,且开始产生收益。
航母拆分成创业小舢板
谈到转型,“首先要改变20多年来办都市报的老思维模式,从基本思路上变为真正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第二,所有的内容生产全部向移动平台倾斜,移动端将成为内容生产的第一发布平台。”他说,“第三,改变团队结构。今年从事新媒体的人才占三分之一,预计明年一半,后年新媒体要占到三分之二。”最后,成都商报要改变投资策略,原则上不再投向传统媒体项目,将专注于投向新媒体转型。
按照这个构想,成都商报正打造向资本市场敞开胸怀的新媒体矩阵:成都商报客户端将成为区域性社群聚合平台;谈资,将做中国版的“Buzzfeed”,成为最大的朋友圈病毒式内容供应商;四川名医,既是全国首个区域性精准导医平台,还将构建四川最大病友圈社区;每日经济新闻,已成为中国影响力第一的财经全媒体……
关于新媒体的孵化,成都商报提出了三个原则:深耕区域、专注刚需、借力纸媒。“我们不是年轻人出去创业,而是成都商报在做新媒体,不同之处在于要把报纸影响力转换到新媒体身上。”陈海泉表示,通过报纸这么多年经营,能够让我们的新媒体项目具备尽快变现的能力,缩短它的成长周期。
“2015年起,成都商报已由一艘航空母舰分拆成一个又一个创业小舢板,形成了很多内部创业平台。”作为这艘西部传媒航母的“掌舵手”,陈海泉如此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