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国家电网也曾专门针对新能源消纳召开通报会披露,因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但用电负荷暨需求在放缓,今年全国新能源消纳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尤为严重。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岳琦
每经记者 岳琦
风能、光伏电站已经成为近两年来的热门投资领域,而在各路资本争抢行业回暖先机的同时,“窝电”“弃电”的新能源“魔咒”再次来袭。
12月28日,作为国内新晋新能源大省区的新疆再次引发业内关注。国网新疆公司在一场新能源运行消纳情况新闻发会上披露,近几年新疆电网新能源装机呈爆发式增长,预计2015年新疆新能源装机比例将超过30%,“大大超过疆内消纳能力,导致弃电日益严重。”
事实上,12月底,国家电网也曾专门针对新能源消纳召开通报会披露,因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但用电负荷暨需求在放缓,今年全国新能源消纳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尤为严重。
“资本对新能源项目十分热衷,但弃电将直接影响电站投资收益率。”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新能源投资火热;一方面电力需求疲软,需求不好,各类能源都受波及,新能源的优势并不明显。
运行消纳矛盾较突出
作为传统资源能源大省区,新疆近年来在新能源上也开始“急行军”。新疆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新疆光伏发电装机量从2011年的全国第七位跃居到第三位,风电装机规模从2011年的全国第八位跃居到第三位。
12月28日,国网新疆公司举行新能源运行消纳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披露的消息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新疆电网新能源总装机容量149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5.5%,新能源装机容量位列内蒙古、甘肃之后,占全国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的10%。
如今,我国新能源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全球风电规模最大、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国家。而新疆的新能源装机增速已经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其实际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规划设想。
据国网新疆公司预计,到2015年底,新疆新能源装机将达2411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589万千瓦,这已经远远超过其“十二五”规划的1000万千瓦风电装机目标。
新疆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十二五”期间,新疆的风电和光伏增速惊人,光伏电站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增长。据介绍,截至今年11月底,新疆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56.1%。“十二五”期间,新疆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69%,发电量年均增长45.3%,两个数据都远高于全国29%的增长率。
然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运行消纳矛盾也日益突出。国网新疆公司在上述发布会上披露,至今年11月底,新疆新能源装机占全网装机比例已由2012年、2013年的8.53%、19.02%升至25.5%,预计年底新能源装机将超过30%,大大超过疆内的消纳能力,导致弃电日益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国内光伏和风电企业在新疆的投资力度颇大,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和行业巨头。对此,林伯强分析称,能源领域已经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资本对新能源电站十分热衷。
投资收益将受影响
消纳问题长期困扰着新能源的发展,几乎已经成为行业“魔咒”。
12月22日,在国家电网关于新能源运行消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电网新闻发言人张正陵坦言,“我国风资源集中、规模大,远离负荷中心,难以就地消纳。新能源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单一,抽水蓄能、燃气电站等灵活调节电源比重低。加之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电力增速减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新能源消纳矛盾更加突出。”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达到15.2%,同比上升6.8%。而中新网报道援引国网新疆公司相关人士的话称,2014年新疆新能源电厂的弃风比已达到17%,今年前11个月达到31.6%,明年会更严重,有可能超过50%。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即便千方百计消纳新能源,但面对爆发式的增长同样有心无力。在上述国网新疆公司发布会上,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适度超前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没有问题,如何消纳是以后工作的“新常态”,未来可以从技术、运行及市场等方面加以解决。
“消纳问题严重主要还是需求端的问题,当地消纳和跨地区送电都受需求下降的影响。”林伯强表示,值得担忧的是,众多新能源电站的投资收益将受到很大影响,这对企业来说压力不小。
西北地区已经是弃电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有新能源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行业的变化,试图规避投资风险。近期,顺风清洁能源(01165,HK)宣布为“应对市场变化”,将出售其持有的9座新能源电站,其中大部分位于弃电严重的新疆。
据新疆经济报报道,为了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多措并举,实施电能替代、清洁替代、积极拓宽外送市场,为清洁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提供有力保障。
“十三五”期间,新疆将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疆电外送工程,到2020年,计划新增4条疆电外送通道,外送能力将达5000万千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