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张敬伟:亚投行启航 既是“中国轮”也是“世界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28 00:38

    亚投行是新秩序的象征,也是促进新旧秩序融合的原动力。相比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无论是内部治理,还是对外贷款都缺乏经验。

    每经编辑 张敬伟    

    ◎张敬伟

    据财政部25日消息,历经800余天筹备,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AIIB)于25日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亚投行是个奇迹,26个月时间就从中国倡议变成了全球性金融治理机构,这体现了中国式效率。而且,亚投行也从最初的“穷国俱乐部”,突破美、日的掣肘,变成了包括英、法、德在内57个成员国的另一个“世界银行”。欧洲国家积极加入亚投行,并非是为中国捧场,而是亚投行符合公开、透明的治理原则,更符合欧洲后危机时代的利益诉求。因而,亚投行的启航是“中国轮”也是“世界号”。

    按亚投行“基本大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中国以297.804亿美元认缴股本和26.06%的投票权,位居亚投行第一大股东。亚投行侯任行长金立群也是中国人,所以亚投行具有浓浓的中国特色,否则美国和日本也不会抵制。

    亚投行的倒逼也形成了“鲶鱼效应”。停滞5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方案,因为美国国会的批准开始破局。这一方案将提升新兴市场在IMF的话语权,中国的投票权从3.8%提升到6%以上。人民币也成功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世界银行对亚投行也乐观其成,对亚投行“察言观行”的亚洲开发银行(ADB)也表示加快改革和提高贷款能力与效率。

    亚投行是新秩序的象征,也是促进新旧秩序融合的原动力。相比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无论是内部治理,还是对外贷款都缺乏经验。在规则、程序和效益等方面,中国这个大股东还需要向西方成员国学习。

    亚投行建构于后危机时代,适应了新经济周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诉求。由于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因而对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建要求会表现出更大热情。亚投行也会为“一带一路”战略保驾护航。

    中国的热情,必须符合亚投行的“根本大法”,尤其是在贷款模式、额度和进度上,而不纯粹是中国的利益诉求。对中国而言,要想成为新秩序的引领者,或者是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负责任者,亚投行绝不是中国经济利益的战略工具,而是学习全球治理的新载体。不仅各成员国的利益要平衡,思维模式也要中和,这是亚投行的现实使命。

    亚投行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作为扮演主导者角色的中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亚投行内部争吵不断,贷款优势发挥不出来,亚投行的新秩序催化效应将大打折扣。

    这不仅意味着亚投行治理能力的缺陷,也将是中国和新兴市场的挫折。甚至,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的积极作用可能逆转为旧秩序力量。果真如此的话,亚投行就不是新秩序的象征,而是旧秩序的战利品。

    亚投行既考验中国的领导力,也考察中国的学习力,更考验中国的协调力。如何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扰,也是亚投行面临的现实难题。

    从金立群给出的答案看,算是给出了亚投行运营的正解。在贷款项目的设置上,“在财务、环境和社会上具有可持续性”,而且“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就项目联合融资保持着密切沟通”。

    可见,亚投行的贷款立项是严谨的,不是追求高效率的“形象工程”,而是“效益优先”维持这一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这也决定了亚投行不会异化为支持穷国基础设施的援助机构,而是和世界银行一样的国际金融治理机构。

    至于亚投行的人员招聘,金立群给出的是操守、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亚投行的融资项目具有定向融资的针对性(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新兴市场具有更高的发言权。。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李宇嘉:楼市去库存的托底效应 不能以增加新的无效产能为前提

    下一篇

    中央首提农产品“去库存” 明年拟调减千万亩玉米种植面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