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现有医养结合的发展能否满足需求?医养结合会不会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状态?未来又该如何有效增加供给?民政部和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原标题: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都要能提供医疗服务,而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仅两成(民生三问)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现有医养结合的发展能否满足需求?医养结合会不会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状态?未来又该如何有效增加供给?民政部和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编 者
一问 医养结合缺口挺大,哪些问题得赶紧解决
目前,我国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快速增长。民政部有关负责人12月7日就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制约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日益凸显。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甄炳亮12月7日在中国政府网的访谈中表示,我国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净增长800万到1200万老人,其中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尤其快。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到近4000万。
与日益增大的需求相比,医养结合供给明显不足。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多一点。而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该负责人表示,现有医养结合发展较为滞后,存在着一些亟待加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政策保障不足。与医养结合有关的医疗、养老和医保政策受财力限制,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保障不够,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力做到、养老机构难以免费做到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和上门护理服务。
医养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未能有效衔接,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不足,护理床位比例偏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
服务能力欠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老年人最关注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但目前,很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结合不紧密,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聘受限较多等原因,再加上硬件配置不足,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需求。这导致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匮乏,流动性大,机构可持续发展程度低。
二问 医疗资源进养老院,会不会被分薄
发展医养结合,会不会加剧看病难,又该如何平衡医疗资源的紧缺与养老需求的旺盛之间的矛盾?
甄炳亮表示,通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无缝对接,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家庭病床,以及其他公共健康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获得公共卫生服务,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
在中国政府网的访谈中,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炤华表示,现在社会上反映的看病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大专家,也正是因为老龄化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患病老年人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一定压力。
发展医养结合,强调的就是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建设康复、护理等慢性病医疗机构,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长期在大医院住院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等措施,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可以让一些有医疗护理需求的老人根据健康情况和自身条件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接受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基本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建立起“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和护理在医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综合连续的服务模式,尽最大努力解决数亿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
此外,发展医养结合,会不会增加医保的支付压力?
何炤华说,推进医养结合,能够盘活现有的健康和养老服务的资源,让更多的老人主动离开医院,不在大医院里面长期住院、压床,可以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从整体上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支出,降低医保负担。
甄炳亮表示,相比较在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或者康复护理,养老机构的相应服务费用更低。在社区和居家来说,如果老年人可以方便地享受家庭病床和全科医生服务,减少门诊和住院次数,也有助于减轻医保资金压力。
三问 要想多方资源进来,应该如何激励
从目前看,医养结合的缺口不小,如何有效增加供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首先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近获得医疗服务。鼓励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发展老年病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
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作为促进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
对此,甄炳亮表示,在规划方面,要更多地把养老和医疗结合起来考虑,比如区域内有一个医院,那么在建立养老机构时最好能够和这个医院临近或者交通便利,相互支援。
另外,也鼓励有条件的医院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建设养老医疗联合体。比如养老机构可以作为医院的后疗通道,出院以后的老年人康复、护理可以到养老机构。
政府要为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用地政策扶持,比如对民办非营利医养机构可以使用政府划拨土地,对民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通过招拍挂的方式优先保障供地。还要加强金融支持,对医养结合机构可以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也可以采取产业引导基金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在人才建设方面,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人员与医疗机构人员享受同等的职称待遇,并在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鼓励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多点执业,或者轮岗服务,帮助培养养老护理人员。
何炤华说,《意见》要求各地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规划的时候,为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足够空间,特别是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是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他们。同时,整合审批的环节,要缩短审批时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
链 接 1
老龄化造成卫生费用增长快
人民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李红梅)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规模巨大,疾病经济负担占GDP比例从1993年2.1%增至2013年3.4%,卫生费用增长速度快,成为卫生服务体系应对老龄化的重大挑战。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八次年会上,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在演讲中指出。
“2015年,预计由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慢性病例数将比2005年上升31.3%,医疗服务费用比2005年增长19.6%,与发达国家相比增速过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指出,老龄化将使医疗系统面临疾病谱转型、人口转型、体制转型等三大挑战。
与会专家建议,为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必须制定实施健康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全方位推进适应老龄社会导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强化健康管理,建立以社区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专业老年机构为依托的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链 接 2
入住公办养老院需有轮候制度
人民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商旸)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甄炳亮在今天中国政府网的访谈中表示,要建立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资格评估和轮候制度,防止身体健康的老人在福利机构一待20多年,而其他更加需要的老人进不来。
甄炳亮还表示,目前一些养老机构空床率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些养老机构的土地购入、建设成本等前期投入大,床位费高,而且远离市区,老人就医成本高。
未来应该更为注重养老规划布局。一个地区内有多少老人,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与之相对应的形成大中小养老机构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合理布局。根据这个布局,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租赁、改建等方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炤华则表示,各地应将养老设施纳入到新城区统一规划当中,防止新城区发展好了又缺少养老设施,到郊区去建,距离远、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