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工作,65岁退休,养老保险要交43年才能拿到钱,只能拿9~12年,养老金还一直贬值...如何解决退休延迟的尴尬?
每经编辑 蔡雅芸
(本文原载于“邦地产”微信公众号real-estate-circle)
“延迟退休”4个字一直狂刷热度榜,但并非人人都清楚细节如何。
直到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有些人才从相关计划中,嗅出了一些眉目,但相信这些先知先觉的人,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干部工人没区别
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取消女干部与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
·每3-6年延迟1岁退休
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到2045年同时达到65岁。
这也就是说,2018年之前还没有退休的人,你们都会受到影响。而且1990年(含1990)年出生的女性、1985年(含1985年)出生的男性,都将在65岁退休!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我们要活到老干到老。有人安慰自己,晚退休养老金能多一些,太天真!
养老金能拿多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今年5月份公布的数据,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
也就是说,65岁退休后,平均男性能拿到9年的退休工资,女性能拿12年退休工资。而如果一个90后女性、85后男性从22岁开始工作,要交43年养老保险才能拿到钱,还只能拿9~12年!
而且现在空气环境如此恶劣,我国现在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26.9%,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兴许有人还活不到65岁呢~
养老金能拿多少?
邦爷算了笔帐,把自己吓得不轻——交了43年养老金,到手的钱只够买菜!
举个例子,小李,男,现年30岁(1985年生),还有35年退休。以现在每月收入8000元计,按照中国2011~2015平均CPI为2.9%假定,未来35年的平均CPI也为此,那么2050年的月收入应为21758元,才能达到现在8000元的购买力。
但是,再假定小李自22岁工作至今现月收入8000元不变,按个人8%单位20%比例缴纳,那么养老金账户余额为17920元。每年按平均CPI涨幅2.9%,2050年退休后,小李每月基础养老金为5024.77元,另外还得加上一点点的政府补贴。
可是就这五千多的养老金,到2050年大概也只能买买菜吧。
而且2009年至2014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为2.2%、2.0%、2.5%、2.6%、2.4%、2.9%,都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以及中国年均2.9%的CPI!
现在存银行定期都等于贬值,更不要说期待攒43年却一直贬值的养老金了!
跑赢CPI的只有房子
很多八零后跟邦爷吐槽,65岁再退休肯定是干不动了,实在不行只有辞职。
可如果拼到60岁辞职,未来五年没有月收入也没有养老金,就算有了养老金,也不够养活自己。怎么办?
与股票、基金、债券不同,房产是唯一可以长年投资的产品。只要房价涨幅跑赢CPI,就是升值的!说说美国,他们的房价在过去100多年中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略高于美国的通胀率2.8%。
在中国以房价最坚挺的上海为例,从2000年3327元/平方米的均价到如今的32000元/平方米,涨幅为960%!
65岁后,年纪大了,一旦生病必然需要大笔资金,杯水车薪的养老金根本不抵用。就算未来35年总过房价趋于稳定,按照美国经验涨幅略高于年均通胀2.9%。我们以3%计算,到了2050年,一套200万的房子也已升值到562.77万!
而且房子自己不住,租出去,租金也将是一笔很稳定的收入。
“以房养老”比养老金靠谱
所以房子看起来比养老金靠谱,“以房养老”是不错选择。
广州就出台了试点政策,如果65周岁老人有房产价值500万,拿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15155元,直至去世。
其实“以房养老”,本质是住房抵押贷款,上面那种试点便是三种方式之一。
1.老人将房子抵押给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或银行,老人的养老费用由公益机构或者银行按月提供,老人过世后剩余部分交给他的继承人。
2.老年人把房子交给福利机构,然后享受福利机构的服务,他的房子由福利机构出租,等他过世后房产由福利机构处置,即所谓的“以房换养”:
3.老人把房产提前卖给公益机构,公益机构一次性把钱给他,他再以较低的价格从公益机构把房子租回来,自己还住在家里,自己付租金。这就是 “以房自助养老”。
以房养老,看起来是不错的,只不过瓶颈也很多。比如机制上,中国或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机构支撑;观念上,中国老人”传子“的传统会让很多人不能接受房子拿给”外人“。
目前来说,“以房养老”这种补充养老的方式,更适合手中有多套高品质房产的老年人。
说到这里,您对延迟退休到65岁怎么看呢?(快进入邦地产微信<搜邦地产或real-estate-circle>参与投票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