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狠治大气800天 京津冀地区雾霾“赶不走”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01 09:51

    中央气象台11月30日18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11月30日20时至12月1日20时,北京大部、天津大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朋友圈晒出的雪景尚未完全褪去,一场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再一次爆发,收集北京雾霾制砖的新闻转载爆棚。

    中央气象台11月30日18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11月30日20时至12月1日20时,北京大部、天津大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从11月26日起,这场几乎席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面积雾霾已持续5天,区域内的PM2.5平均浓度甚至不断攀升。

    在一片"朦胧"之中,似乎又一次勾起了很多人对2013年1月那次大面积雾霾的记忆,"赶不走"的雾霾再一次成为社会焦点。

    对于造成这次雾霾的原因,多为业内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和燃煤排放,受季节影响,此前广为关注的秸秆焚烧问题已不存在。

    重度及以上污染逆势上涨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起步较早,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提出了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但是,真正开始向雾霾宣战,可能是以2013年为起点。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作为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的第一个十条,要求具体、措施全面、针对性强,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治理大气污染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京津冀地区为大气十条"紧盯"重点区域。

    环保部数据显示,2014年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42.8%,与2013年相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上升5.3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3微克/立方米,低于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三年来,京津冀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年的数据很有可能低于去年。

    然而,在冬春两季的一些大气污染的敏感月份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比例甚至出现了逆势上涨的趋势。

    以10月份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例,2013年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6.4%,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8.4%;2014年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22.6%,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6.8%,与上年同期相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增加5天。2015年相关数据未公布。

    11月份的情况相似,201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4.9%,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5.9%;2014年重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7%,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6.7%。今年相关数据虽尚未发布,但是,从京津冀地区本月中旬和下旬的两次持续雾霾天气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比例仍将维持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从大气十条发布至今的800余天时间里,大气污染防治在燃煤控制、机动车排放、扬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在大力整治的背后,更让社会敏感的重度及以上污染问题却在加剧,将成为不得不正视的新难题。

    严打仍难灭企业违法之风

    雾霾似乎已被气候条件"绑架",一旦出现不利于扩散的静稳天气,京津冀等地区极易出现雾霾天,其背后的根源是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达到或已超过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工业企业是污染排放大户,是污染减排最大的难点和焦点,也是环境质量难以根本改善的根源。

    实际上,从近年来环保部派出的督查组检查结果来看,似乎每一次检查能抓出一些企业违法排污的案例,一些企业甚至成为"惯犯",在高昂的治污成本面前,它们甘愿受罚。

    为破解"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难题,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加入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措施,随即在全国刮起严打环境违法风暴,较好地震慑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但是,企业环境违法的问题仍较为普遍。

    针对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雾霾并呈加重趋势的情况,环保部督查组在对北京市进行督查时仍发现部分企业存在违法问题等四类突出问题。

    骆建华认为,造成京津冀地区冬季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燃煤排放,但是,根源还是一些企业没有做到达标排放,对此问题,环保部门应该作为焦点和重点来抓。

    同时,有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即使在雾霾严重的天气,仍然可从国控、省控重点企业的在线监测数据上发现大量的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如何对这类问题企业进行环保执法的机制仍欠缺。

    在一些地区由于大气环境容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临界点,即使区域内企业都能达标排放,但是,仍旧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该业内专家称,在加大环境执法的同时,应进一步做好污染物减排的相关工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你可以得到这些实惠

    下一篇

    土十条即将发布 土壤污染防治或开十万亿级市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