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开通这一年,确实没有虚度光阴。那么,沪港通这一年发挥了哪些作用?还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
今天是2015年11月17日,恰逢沪港通开通一周年。沪港通开通这一年,确实没有虚度光阴。那么,沪港通这一年发挥了哪些作用?还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
大势纵览
沪港通“引爆”A股牛市 两地资金持续互通
◎每经记者 袁东
在内地普通投资者中,或许关注沪港通的人有限:一方面,50万元的资金门槛限制了不少散户;另一方面,对港股的陌生感以及认为港股“大涨大跌”的印象也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沪港通不仅是一条投资港股的通道,通过沪港通的资金往来,还可以得到更多信息作为投资的参考。而沪港通开通本身,对两地市场就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成A股牛市起点
2014年的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推出。沪港通推出后,内地、香港地区合资格投资者可以买卖对方市场的相关股票,这是两个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一步。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资本市场的重大事件也在客观上对A股牛市起到了较强的助推作用。沪指自2007年创出6124点历史高位后,长期处于下行趋势;而沪港通开通之日,可谓沪指的一个重要节点:2014年11月17日,沪指以2506点开盘,自此仅半年多时间,沪指扶摇直上,2015年6月12日盘中触及5178点的年内高点,涨幅达108%,轻松翻倍。虽然此后因为种种原因,股指震荡下行,但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相对于沪港通对A股立竿见影的催化效果,沪港通对港股的催化效果要来得晚一些,并且有其他因素助推。
在沪港通开通后,港股恒生指数仍然长时间横盘震荡,一直到今年3月底,港股市场出现变化:
彼时,证监会和保监会相继公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沪港通交易指引》和《关于调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关政策的通知》,两部门双管齐下,促进了大量内地资金涌向香港地区。在上述利好消息刺激下,港股开始飙升。恒指从4月1日的24955点,在6个交易日内就飙升至28016点,涨幅达12.51%,并在4月27日触及前期高点28588点。
两地资金互联互通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内地和香港地区的资金已经与对方市场产生了紧密关联。虽然在过去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北向沪股通3000亿元的额度,已使用了1207亿元,占总额度的40.23%;南向港股通2500亿元(均为人民币)的额度已使用了918亿元,占36.72%,似乎还不够火爆,但具体到个股上,北上资金已大范围进入众多A股公司前十大股东之列。
最典型者当属海天味业(603288,SH),截至9月30日,北上资金已成为海天味业的第一大流通股东和第四大股东,北上资金持有海天味业流通股比例达21.18%;其次是上海机场(600009,SH),截至9月30日,北上资金已是上海机场的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占流通股比例达16.71%。此外,青岛海尔(600690,SH)和宇通客车(600066,SH)也有北上资金“挺进”。
与北上资金进入内地不同,内地资金早就全方位进入港股市场:首先,港股中有88家AH股,这些公司的股份同时在内地和港交所上市,而且还有大量在内地有业务的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同时,内地资本南下香港地区进行收购、借壳的举动也日渐增多。
内资持续潜伏有何深意?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投资者结构和资金来源大不相同,内地与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投资风格也差异颇大。
香港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师叶尚志就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北上资金通在沪港通上的主要操作策略还是持续投资并注重高抛低吸。
在沪港通开通之初前5个月,北上资金通过沪股通持续流入内地,但在4月初港股暴涨的那几天,资金回流香港地区;随后,7月A股大幅震荡时,北上资金更大规模的回流香港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从10月16日至今,北上资金一直表现为从内地回流香港地区。
从过去一年的多的表现看,沪指稳步上涨时,北上资金持续流入内地;而当港股大涨或沪指大跌时,北上资金都会回流香港。
只是近一个月的情况需要格外关注。近一个月时间沪指震荡向上,累计上涨8%,恒指震荡向下,跌近4%。但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北上资金却持续流出。这似乎与以往的经验有矛盾;而南下的内资在过去的一年基本都是持续流入香港地区,只在7月初表现为短暂回流内地。
此外,在遇有利好预期时,内资南下的力度会加强。如3月底,证监会和保监会公布了两项有利于内地机构南下的政策后,南向港股通的流入就出现了大幅的上涨。
从今年4月27日起,恒指开始持续下跌,从28588点一度探至20368点。不过总体来看,内地资金却表现为越跌越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了部分资深投资者的想法,他们或许是在等待利好消息的落实而提前潜伏。对于可能的利好,一方面是12月美国加息的几率越来越大,一旦确定,就是利空出尽;另一方面就是深港通推出。目前各方对于深港通开通的讨论非常多,管理层也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假设未来几个月管理层宣布推出深港通,多数投资者应该不会感到意外。
投资机会
深港通呼之欲出 两类个股有望受益
◎每经记者 贾丽娟
沪港通被认为是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新步伐。开通一年来,除了在开通初期一度出现诸如“汇率差”的误解之外,沪港通运行可谓非常平稳。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就眼下交投平淡的情况看,要想进一步促进两地市场融合,尚需更多努力。
港交所:沪港通目的达成
对于沪港通成交量有欠火爆的情况,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小加网志”中表示,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而不是一场音乐会,无法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上座率来衡量它的成败。相反,它的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李小加认为,沪港通成交量并非是重点,尤其是在开通初期,运营的平稳和安全才是更为关注的指标。他表示,在这两项指标上,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内地和国际股市暴涨暴跌期间,沪港通这座“大桥”依然结实稳固。
在李小加看来,沪港通是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了最大的市场成效,在监管透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迈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第一步。
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缪英源则指出,“也可能是大家的原先期望太过高,现在‘回归现实’。其实在两地监管部门的立场,沪港通的机制运作畅顺,已经是成功了。”他认为业界应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期望“先通路”,“再通财”。
国元证券分析师张浩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沪港通的影响在于投资者渠道的增加方面,尤其是对于在港的人民币资产持有者和海外投资者,沪港通向他们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投资内地资产的渠道。
汇业证券策略师岑智勇也表示,沪港通对于普通投资者的意义,一是令两地股市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沪股通及港股通的选股方式,能够了解双方的选股偏向;二是沪股通资金的流向,可以作为外资资金流向的风向标。
熟悉对方市场仍需时日
也许一年的时间确实不足以使两地投资者完全熟悉对方市场。特别是香港地区市场交易方式复杂,上市公司监管相对宽松,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交流也不甚方便,这些都使得不少内地投资者对于香港市场的特点以及上市公司行为等仍然缺乏深入了解。
从两地投资者喜好交易的个股便可以看出,虽然在对方市场投资,但交易的还是自己熟悉的公司。从年内沪港通的成交额来看,沪股通净买入额前五名分别是贵州茅台、民生银行、新华保险、中国北车和伊利股份;港股通净买入额前5名分别是中国北车、香港交易所、阿里影业、中广核电力和汉能薄膜发电。这些也都是内地投资者较熟悉的标的。这与沪港通开通前,业内人士认为内地散户会留意长和等本地企业的预期并不相同。
岑智勇表示,现在很少有人还说要炒AH差价了,原因是之前预计的差价收窄并未出现。最重要的是资金没有大幅流向对方的市场,可能是投资者对对方市场都不够熟悉,仍需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多花功夫。
深港通消息渐增
在沪港通一周年之时,李小加表示“我们正在不断完善沪港通机制,也在继续为深港通的开通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而几日后央行行长周小川一篇关于深港通的旧文,则点燃了A股市场的热情。
显然,市场已经开始对深港通有所预期其开通时间成为焦点话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认为,深港通有机会今年底前公布,明年第一季开车。
那么,一旦深港通开通,两地市场将有哪些个股受益?
分析人士认为,看点之一首先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加入。早在今年“两会”上,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便表示,除主板外,深港通标的还会包含中小板、创业板股票。但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就目前A股创业板整体估值较港股小盘股高估的情况看,深港通推出可能更利好港股小盘股。
花旗报告指出,港股方面,深港通将有利于折价股、具有稀缺性的个股、新兴小盘股;对于深圳上市公司,则利好被低估的大盘股。花旗认为,港股中的李宁、吉利汽车、中石化冠德、绿地香港、绿叶制药、金山软件、香港交易所、腾讯和福寿园等个股值得投资者关注。在深市A股中,美的集团、格力电器、华策影视、华谊兄弟、万科、海康威视、乐视网等个股,花旗给予了“买入”评级。
资金动态
两地差价并未缩小“水”为何没往低处流?
◎每经记者 贾丽娟
一年之前,作为两地市场互通互联的重磅举措,沪港通正式落地。从开通首日的热闹到之后的相对平静;从北上资金的亢奋到南下资金的谨慎,沪港通运行常常超出投资者预期。
AH差价不降反升
在沪港通开通初期,不少分析人士认为,AH差价有望减小。不过,沪港通开通一年之后,AH差价反而比开通之时扩大近40%。
沪港通在去年11月17日开通,当时的AH溢价指数为102.14,从这一指数来看,两地价差并不明显。但到了一年之后的11月16日,AH溢价指数为141.74,换言之,A股整体比H股贵了四成。
一些个股的情况更为明显,比如在上证所和港交所两地上市的广汽集团,截至昨日收盘时,A股股价为24.12元,港股股价为7.34港元,两者相差近4倍;而洛阳玻璃A股股价为37.98元,港股股价为5.58港元,两者价格相差逾7倍。
从两地市场指数也可以看出,在沪港通开通一年的时间里,虽然两地市场都遭遇了巨幅震荡,但上证指数涨幅仍有45%,而同期恒生指数却下跌8%。
如此看来,如果在开通初期便参与了沪港通交易并一直持有,那么一年之后,投资沪股的投资者大概率赚钱,而投资港股的投资者却大概率亏钱。一位在两地市场均有参与的投资者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一年来他在A股的投资成果虽然大幅波动,但仍有盈利;港股却始终没有起色,如今他个人已“放弃港股”。
有市场人士指出,港股市场比较成熟,其估值体系通常被认为相对合理。虽然A股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应该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但按照同一上市公司在不同市场应享有相近估值的理论,AH溢价指数不大可能长期处于高位。
“水”为何没往低处流?
沪港通开通一周年,除了最近一个月沪股通出现持续流出外,其余的多数时间,沪股通资金热情远远高于港股通资金,换言之,北上投资者较南下投资者更积极。
港交所资料显示,截至10月底,沪股通额度共使用约1420亿人民币,占总额度的47%;港股通额度共使用约890亿人民币,占总额度的36%。
在港股估值低于A股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出现“水往低处流”的情形?
国元香港分析师张浩涵认为,由于AH股同股同权,能解释AH股价差的唯一因素就是两地投资者用来衡量资产价值(格)的贴现率不同,其核心是投资者必要收益率。简言之,投资者必要收益率由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违约风险溢价、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风险溢价和无公司控制权风险溢价等众多风险溢价因素构成,正是由于两地这些因素不同,尤其是投资者结构不同而让两地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巨大,“因此,在资产和资金仍不能自由流动,进而不存在通畅套利机制的情况下,两地估值方式难以趋同。”
的确,从眼下的情况来看,两地市场的差别仍然巨大。东英亚洲证券研报指出,A股投资者相对重视的因素有三:政策方向、市场情绪和成长故事;而海外投资者关注的因素则是:利润增长、估值水平和派息收益。A股是国内投资者主导,港股是国际投资者主导,两个市场风格因此相去甚远。
以11月5日国家电网将整合为东西部两大电网的消息为例,消息刺激了A股电力股全面走高,其中,大唐发电A股涨逾3%有余,但H股却下跌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