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牵手攀枝花 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支点

    2015-10-26 00:53

    昨日(10月25日)成都市、攀枝花市两级人民政府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胡鸿飞所在实验室研究的汽车板将迎来市场转机。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攀枝花的汽车板生产线,投产仅一年就达到了120万吨的产能。从厂区开出的卡车,却将汽车板一车车运往了重庆。想起这一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鸿飞有些遗憾,“成都的汽车产业我们还没进去,目前‘成都造’汽车没有我们的份。”

    随着昨日(10月25日)成都市、攀枝花市两级人民政府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胡鸿飞所在实验室研究的汽车板将迎来市场转机。

    地处四川最南的攀枝花,已凭借其钒钛等资源,全境被纳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资源需要寻找市场,产品需要对接产业链,500公里开外的“国家级天府新区”正是“良好合作伙伴的选择”。

    两大国家级新区的牵手,将推动成都和攀枝花的合作站上新高度。成都是我国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和国家向西、向南发展的战略支点;攀枝花市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按两市的合作规划,将“共同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支点”。

    两市可实现资源对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得知,成都经开区去年的整车产量已达到89万辆,可来自“攀枝花制造”的汽车钢板用量为零。这加剧了攀枝花与成都深化合作的紧迫性。

    多位攀枝花钢铁人士告诉记者,攀钢正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未来将利用天然含钒的优势,形成以钢轨、汽车板为主的产品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提升的重点则是,要让攀枝花的资源对接成都的市场,产品打入产业链。

    对接成都的装备制造产业,攀枝花对此寄予厚望。采访中,胡鸿飞连称“期待,非常期待”。

    经开区是成都汽车产业布局的主战场,从2011年造车15万辆到2014年约90万辆,三年培育出千亿特色优势产业。未来,还将在全国汽车产业集群重要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世界级汽车城。

    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曾提出,建设世界级汽车城,一方面要加大对整车企业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零部件配套的巨大潜力。恰好,攀枝花有供应配套零部件的能力。

    借助成都走向国际市场,也是攀钢的期望。三年前,攀钢才开始研发汽车板,去年投产后年产能达到120万吨。胡鸿飞表示,希望提升产品质量后,能够打入成都的汽车产业,寻求中高端资源,“未来,希望能做到定制化生产,按订单需求服务”。

    根据框架协议,两市将依托汽车整车、零部件加工和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攀枝花钒钛钢铁低微合金钢资源,加强双方在先进制造业的合作。

    先进制造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据悉,攀枝花未来将纳入成都双创的重要平台基地,还将支持钒钛产业相关的研发中心在成都设立分中心,支持成都金属新材料的研究成果在攀枝花实现产业化。可以预见,未来将有一场关于科技创新创业的“头脑风暴”在两大国家级新区间形成。

    “资源寻找市场,市场渴求资源”,这也是两市在康养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逻辑。近日,攀枝花市常务副市长黄正富明确表示,“在康养产业上,成都是攀枝花重要的客源市场。”

    攀枝花市民政局副局长吴红霞介绍,已具备接待10万老人康养能力的攀枝花市,目前每年冬天要接待3万人的“候鸟”老人,其中2万人来自成都。

    其实,这样的客源市场并不是单向的,两地促进医疗服务共享体系,打通养老、医疗保险跨市域转接和就近结算,让彼此互为最佳康养目的地。有人说,两市的牵手,“牵出个冬暖攀枝花,夏凉青城山”。

    合作必须交通先行

    “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两地开启合作新篇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被认为是最急需解决的环节。

    成都到攀枝花,乘飞机1个小时能到,而自驾高速,需要约8个小时;坐火车,则是朝发夕才至。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次合作中,成都与攀枝花将合力争取规划建设成都-攀枝花-昆明-东南亚(南亚)客运高速铁路等,构建起纵深千里的“黄金通道”,打通经济动能的国际传输大动脉。

    海陆空交通的完善,将促进旅游经济、物流通道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攀枝花一位芒果种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基地的芒果主要靠公路运输,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物流等成本上相差无几,售价上沿海城市更高,所以他说,“基地的芒果只有10%销往成都,而80%是销往了川外市场。”这一落差或许将因交通的完善有所改变。

    梳理两市产业可以发现,如今双方在钢铁、钒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农业、康养、旅游、电商等领域,形成了资源和市场互补的格局。

    如今,随着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两地之间区域合作多点开花,涉及康养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金融、旅游经济、交通互联互通、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创业等八个领域。

    一个是担负着四川省发展领头羊重任的首位城市,一个是拥有钒钛等丰富资源的川南重镇,产业互补、资源对接,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共同开启经济新引擎。

    与此同时,一个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一个是四川南向开放的门户,500公里的距离缩合为零,成都与攀枝花将携手共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新支点。

    “攀枝花往南,可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往北,是成渝经济圈甚至中原经济区,在西部大通道上,攀枝花是重要的桥梁。”攀枝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唐成斌如此介绍。摊开地图可以发现,通过交通的融合,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成都将通过攀枝花进一步向南,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突破口,加大与南亚、东南亚的投资、贸易、旅游活动力度。

    《《《

    转型样本

    攀枝花两大转型目标:掘金钒钛产业链打造阳光康养产业

    ◎每经记者 吴林静

    第一眼望见攀枝花市,是在从机场到市区的山路上。半山腰,出现了一片“黑湖”。“那不是湖,是尾矿,日本人都觊觎过的资源宝藏。”攀枝花当地人士介绍,这片尾矿里有很多稀贵金属,要等以后技术达到了要求才能进行开采,“目前该矿坑已被封存,上面将修建旅游设施,打造成观光地”。

    尾矿是攀枝花两大转型目标的缩影——摆脱“百里钢城”,打造“钒钛之都”、“阳光花城”。

    经济低迷、环境恶化、产能过剩,攀枝花也曾遇到资源型城市共同的难题。近几年,这个“钢铁巨人”已华丽转身,被全域纳入“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钒钛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到856.2亿元;每年3万名“候鸟”老人赴攀过冬,康养领域的年均投资增速达到27.4%。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探访了这座资源城市在钒钛、康养两条产业链上的转型实践。

    钒钛产业链初具雏形

    在攀枝花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到半个世纪,“国家战略”两度垂青。巧的是,第一次是因为资源,第二次还是因为资源。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一张1965年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批示,为开发铁矿资源,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这随之催生出一座“百里钢城”。

    然而,发展了40多年后,与众多老牌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不可再生,城市发展却需要持续,攀枝花如何破局?

    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伴生铁矿,且探明的钒、钛储量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一。攀枝花从资源粗放开采向资源深加工转型。这曾被苏联专家判定为没有利用价值的“呆矿”,如今其产业链也即将成型,在航空航天、军工,甚至3D打印等领域都有涉猎。

    2010年,攀枝花钢铁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首次降到50%以下,钒钛产业强势崛起,跻身中国产业集群50强。2013年,钒钛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到856.2亿元。

    2013年,攀枝花进入全国唯一资源型试验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事实上,记者近日走访攀枝花得知,在钒钛产业链上布局的,还有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钒钛质检中心)、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钒钛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钒钛质检中心主任方霖对记者表示,攀枝花已经取得了钒钛产品的标准制(修)定权。此外,还有攀枝花钒钛交易中心,截至今年9月25日,成交额已达到约61亿元。

    康养年均投资增速27%

    “钢城”本该是烟囱林立、黑烟密布这种工业革命时期的景象,然而在攀枝花,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却打消了这种刻板印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攀枝花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8.6%;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为52天。

    如今,“到攀枝花晒太阳”已成为不少外地人冬季的一种生活方式,康养旅游产业正在这个年日照时数超过2700个小时的“阳光之城”飞速发展。

    攀枝花人说,我们不仅要卖地下的资源,也要卖天上的阳光。攀枝花民政局副局长吴红霞还细数起攀枝花的另外五“度”环境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达60%的绿化度、60%的湿度、22~30℃的温度、蔬菜水果的优产度、900~1100米的海拔高度。吴红霞介绍,攀枝花把康养产业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强力推进,正在创建国家级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阳光花城”将成为第二张城市名片。

    2014年,攀枝花市编制了《攀枝花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试验区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配套政策,计划总投资1958亿元。

    企业、个人、社会开始投入康养产业,在攀枝花市,仅康养机构就有中国台湾模式、日本模式、大型康养机构模式和康养综合体模式,近年来,每年冬季来攀过冬的“候鸟”老人都超过了3万人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攀枝花一些城区的康养机构看到,收费标准能达到6200元/人/月,在米易县贤家旅游新村,收费也能达到2700元/人/月。此外,康养地产的售价也高出攀枝花常规房价近一倍。攀枝花市副市长柳康健公开表示,近两年攀枝花市康养领域的年均投资增速达到27.4%。

    康养产业也带动着农业、交通、医疗、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攀枝花的芒果、枇杷、早春蔬菜已经形成了品牌,“攀枝花销出的并不是反季蔬果,而是错季,这是自然环境给攀枝花带来的市场优势。”攀枝花农牧局局长李春华介绍说。

    米易县丙谷镇的枇杷就是一个例子,丙谷镇党委副书记陶云升告诉记者,因为春节期间错季上市,丙谷枇杷可以卖到30~40元/斤。

    但记者发现,当地“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特色农产品在电商平台的销量远小于传统的批发渠道。一位县政府领导告诉记者,下一步政府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引导,让攀枝花的产品走出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老法师看盘:不平静的周末

    下一篇

    嘉宝集团社区谋略:联姻京东重构O2O抢食万亿市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