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金喆 胡飞军 张昊
◎每经记者 金喆 胡飞军 张昊
随着达瑞生物增资扩股完成,达安基因在达瑞生物的持股比例已下滑至47.71%,公司研发总监李明独资控股的余江信诚持股已达42.29%,且出任达瑞生物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了解到,在达瑞生物新三板挂牌前,达安基因已将基因测序领域具有前瞻性的二代基因测序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交给了达瑞生物,对如此重要的业务变化,达安基因在公告及其定期报告中未提及。
由于达安基因、达瑞生物以及李明均婉拒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因此,达安基因方面未公告的原因,截至发稿,也未能求证到。
达瑞生物与达安基因已进行“深度”合作
达瑞生物的招股书显示,未来,公司产品及服务所使用的三大主要技术之一的高通量测序平台,主要采用达安基因与战略合作伙伴Life合作研发的半导体芯片测序技术平台DA8600,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的基因测序是与达安基因合作研发完成,二代测序产品主要为半导体测序系统和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基因测序法)。
上述招股书还显示,2014年10月29日,达瑞生物与达安基因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明确约定达瑞生物与达安基因前期就半导体测序系统和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高通量基因测序法)进行合作研发;取得的医疗器械证由达安基因署名,形成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归达瑞生物所有;达安基因获得医疗器械证后应委托公司生产相应医疗器械,并以优惠价格销售给公司。
由此来看,上述内容可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达瑞生物的高通量测序平台,采用达安基因与战略合作伙伴Life合作研发的平台为基础;二是,基因测序是达瑞生物与达安基因合作完成;三是,取得的医疗器械证由达安基因署名,形成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归达瑞生物所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内获悉,当前,在分子诊断领域,用得最多的技术是测序,包括一代基因测序、二代基因测序,其中二代基因测序属于前瞻技术。
广州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基因领域的专家告诉记者,上述高通量测序即二代基因测序。
记者了解到,针对达瑞生物与达安基因签署的《项目合作协议》,在定期报告及日常公告中,达安基因没有任何提及。
上述《项目合作协议》还显示,高通量测序平台,主要采用达安基因与战略合作伙伴Life进行深度合作研发的半导体芯片测序技术平台DA8600,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
有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首先要有机器即上述测序平台,然后在这类平台基础上实现相应测序产品。生产测序仪器具有很高门槛,到目前为止,二代测序仪器全球做得最好的是Ilumina,其次是达安基因的合作方Life。达安基因与Life合作研发的测序平台,很可能就是在合作过程中,达安基因将life产品进行国产化。
记者查阅达安基因公告了解到,2012年初,达安基因与Life中国区全资子公司英潍捷基成立合资公司——立菲达安诊断产品(广州)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为3502.6万元人民币(下同),其中达安基因投资1488.60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2.5%;英潍捷基投资2013.99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7.5%。达安基因曾表述,与英潍捷基优势互补,合作开发,意在拓展完善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的技术平台优势,丰富产品线,提高并保持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的竞争力。
达安基因还曾表示,基因测序技术也属于分子诊断技术,公司与全球基因测序行业最著名的公司之一Life合作,说明公司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术发展。公司最开始跟Life合作用的是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但未来发展目标肯定是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
此外,达安基因、达瑞生物的主营业务均涉及体外诊断试剂(IVD)领域。而近年来,国内IVD市场的整体发展速度保持在15%~20%增速,其中免疫诊断是龙头,分子诊断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达瑞生物招股书显示,达瑞生物未来产品及服务使用的三大技术之一的化学发光技术平台,是承接了控股公司达安基因的相关人员建立的新技术平台,以管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作为平台的科技核心。
对于达瑞生物承接的达安基因相关人员建立的新技术平台,在达安基因历史公告中,同样没有任何披露。
据了解,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同位素放射免疫(RIA)、胶体金、酶联免疫(ELISA)、时间分辨荧光(TRFIA)、化学发光(CLIA)等技术的演进,因此上述化学发光时免疫诊断领域当前最具前瞻性的技术。
达瑞核心技术人员多“来自”达安
据上述《项目合作协议》显示,二代测序产品是达瑞生物与达安基因合作研发。尽管上述协议未显示双方各自的研发人员,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达瑞生物的一些研究人员都曾在达安基因工作过。
达瑞生物招股书显示,达瑞生物的核心业务及技术人员为李志雄、万勇、杨学习及李玲玲。
李志雄,2007年7月至2011年2月,任职于广州市达瑞抗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达瑞生物),任科研部项目经理;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任职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任免疫诊断部化学发光平台经理;2014年4月至今任职于广州市达瑞抗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任化学发光平台项目经理。
从上述履历看,在李志雄的职业生涯中,仅仅是从事免疫诊断领域,而免疫诊断与基因测序所在分子诊断是完全不同的领域。
万勇,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任职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核心原料部主管。2014年4月至今,任职于广州市达瑞抗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任职CD-DST平台经理。
从万勇的履历来看,曾在达安基因任职核心原料部主管,这似乎看不出来前期从事过分子诊断研发。
杨学习,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任职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任项目经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任职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任产品设计与评价部经理;2013年9月至今任职于广州市达瑞抗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任核酸诊断平台经理。
另一核心业务及技术人员李玲玲,则主要是负责营销方面的工作,因此在达瑞生物上述四个核心业务及技术人员中,似乎也仅有杨学习一人涉及分子诊断领域。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了达瑞生物的监事、高管人员相关简历发现,公司监事中胥顺此前在达安基因任职核心技术员,邓传欢在达瑞生物任科研部项目经理,而高管团队也没有相关的研发人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