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一位消息人士称:“北汽集团很可能是在为福田汽车引入新股东让路,而新股东的进入不排除是为宝沃项目提供资金。”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每经记者 刘卫琰
一直被视为北汽集团业绩重要组成部分的福田汽车,正在遭受大股东北汽集团的减持。日前,福田汽车发布公告称,北汽集团新一轮的减持计划将持续到明年5月底,减持不超过1亿股。
实际上,从去年11月起,北汽集团对福田汽车的减持就已开始,照此计算北汽集团此次对福田汽车减持恐将持续1年半左右。
尽管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本公司股票相关事项的通知》,在这一“规定动作”的要求下,7月9日,福田汽车紧急发布公告称,“北汽集团计划在2015年底之前增持福田汽车股份,增持股份不低于1000万股”。但是,此次北汽集团增持的1000万股,仅仅是未来持续减持1亿股的十分之一。
民族证券分析师曹鹤表示:“北汽集团的这一做法并不奇怪,从今年初福田汽车非公开发行股票,北汽集团不买单这一表现来看,这一迹象就已经开始显露。”
曹鹤解释称:“北汽集团持续减持福田汽车,或与福田汽车的业务转型有关。这一转型的突出表现是福田汽车与宝沃(Borgward)品牌的合作。”北汽集团一位消息人士称:“北汽集团很可能是在为福田汽车引入新股东让路,而新股东的进入不排除是为宝沃项目提供资金。”
7月8日,福田汽车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福田是宝沃品牌全球和中国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计划在中国市场复兴这一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德系汽车品牌,也被认为是福田进入梦寐以求的轿车领域的一个重要契机。
大股东持续减持
近日,福田汽车发布公告称,北汽集团计划自2015年5月26日起,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福田汽车流通股份合计不超过1亿股。
实际上,从去年11月开始,北汽集团对福田汽车的减持就一直在没有停止。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3月17日,北汽集团累计减持福田汽车股票达3399.88万股;减持完成后持股9.25亿股,持股比例为32.93%。此前北汽集团直接持有福田汽车9.59亿股,占比34.14%。
上轮减持刚刚结束,3月18日,北汽集团开启新一轮的减持计划。此次北汽集团的减持规模为2254.16万股,减持完成后,北汽集团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将降为9.0亿股。
一位接近福田汽车的消息人士表示:“福田汽车作为北汽集团业务的重要部分,北汽集团对其发展一直非常重视,此前从未出现如此长时间的持续减持行为。”
据了解,就在北汽集团开始减持福田汽车的前4个月,北汽集团刚完成对福田汽车长达12个月的增持,累计增持3399.89万股。
早在去年8月福田汽车就发布了《2014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直至今年1月这一方案才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批。曹鹤表示:“实际上福田汽车的此轮定增推进并不容易,有些投资机构并不买账。”
彼时,福田汽车似乎“急需用钱”。据福田汽车披露,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6.59亿元。为此,福田汽车在今年3月曾经动用闲置募集资金1.4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但是北汽集团并没有伸出援手。福田汽车定增结果显示,发行对象为泰达宏利基金、博时基金等7家公司,北汽集团并不在其中。这就直接导致当时北汽集团在福田汽车的股份被稀释为27.74%。
福田轿车业务现曙光
北汽集团持续减持福田汽车股票,在福田汽车定增期间没有伸出援手,是否意味着对福田汽车未来发展缺乏信心?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曹鹤认为:“这很可能与福田汽车的战略转型具有关。而福田战略转型的突出表现是与宝沃品牌的合作。”
据了解,已经酝酿多时并于今年3月正式浮出水面的宝沃品牌,与福田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上述福田汽车内部人士表示:“福田是宝沃品牌全球和中国市场的重要合作伙伴,关于这一品牌进入中国,福田汽车也在进行相关的准备。”
一位接近宝沃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福田汽车不仅在为宝沃在华投产和销售‘招兵买马’,而且宝沃品牌全球CEO华立新已经明确透露,该品牌将于2016年年中在中国投产,生产地点设在北京,整车和发动机方面的产能已经准备就绪。”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已经在中国注册的宝沃品牌,注册人正是福田汽车,这进一步增加了宝沃将成为福田汽车旗下品牌的可能性。
有分析认为:“目前福田并没有轿车生产资质,因此宝沃国产能否突破是关键。”
但来自北汽方面的消息人士透露:“集团要求只要福田汽车在全国商用车领域依然保持领头羊的地位,其打造轿车也没有问题。而北汽集团也存在提供轿车资质的可能性。”
“北汽集团并没有针对宝沃这一项目进行投资。”北汽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因此,此次北汽集团持续减持,不排除是为福田汽车吸纳新股东投资宝沃品牌铺路。”
据此推测,与宝沃合作,将实现福田长达十余年的轿车梦,而在宝沃在华投产进入投资阶段的关键期,福田汽车不排除有资金或资产注入的可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