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刘姝威炮轰乐视“剧情大逆转” 乐视深夜致谢

    每日经济新闻 2015-06-24 00:17

    在《报告》中,刘姝威通过六个方面逐一对乐视进行了分析。其中,“烧钱模式难以持续”的论点再次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

    每经编辑 李怡

    ◎每经记者 张斯

    多年前,凭借一份良知,捅破“蓝田股份造假”秘密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近期瞄准了乐视。原本定于6月24日(周三)发布的《乐视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提前至23日晚被发布。报告一出,“大v”们都震惊了,期待的“互撕”剧情似乎要戛然而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即与乐视网方面取得联系,但对于刘教授的报告,乐视网官方并未给予回复。

    6月23日23:20,即上述《报告》发布两小时后,乐视网投资者关系微博发表回应刘姝威:“谢谢刘教授。希望您有机会来公司考察指导,了解一个与众不同的真实乐视和独一无二的乐视生态;同时期望就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模式对于一个公司未来价值判断的差异等课题,能深入交流。”

    在《报告》中,刘姝威通过六个方面逐一对乐视进行了分析。其中,“烧钱模式难以持续”的论点再次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但事实上,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烧钱似乎已成为成功的“必经之路”。2009年,福布斯曾撰文质疑社交网站Facebook实现盈利难度极大,如今Facebook市值达到2432亿美元,并将沃尔玛踢出了10大美国企业名单。

    乐视网资金短板已解?

    事件起因为6月17日,刘姝威发表《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减持套现》一文,乐视网实际控制人贾跃亭成为重点炮轰对象,引发广泛争议。刘姝威的质疑疑似遭到了乐视网拥趸们的攻击。

    为此,刘姝威认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础,所以发布乐视网的报告有利于行业健康。

    在6月23日晚发布的《报告》)中,刘姝威提出六点质疑:一、乐视网的董事会成员结构分析;二、乐视网的主营业务分析;三、我为什么说乐视网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四、乐视网的优势在哪里?五、可以为“讲故事”投资吗?六、我为什么以前没有发表乐视网分析报告?

    刘姝威的分析第一次出现“逆转”在财务报告中,根据其摘选财报内容,2014年乐视网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58.29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3倍,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85.5%。这么高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比例在上市公司中是不多见的,这说明乐视网的现金流量非常充足。

    资金短板一直是乐视难掩的尴尬,在行业内已经不是秘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刘姝威曾经将贾跃亭减持解读为乐视网经营状况出现问题。今日,乐视网发布公告称,将与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签署第一笔资金的《借款协议》,借款金额不少于25亿元,期限将不低于十年,免收利息。

    此番贾跃亭无息借款资金协议签订以及借款期限的延长,实际是贾跃亭在用行动告诉投资者,其减持目的并非用来“改善生活”,而是全部用来发展乐视。可以说,贾跃亭用最实在的行动对刘姝威进行了反击。

    烧钱模式难以持续?

    在刘姝威看来,“销售乐视TV是乐视网盈利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她提出了相应的质疑,“乐视网能够通过销售乐视TV,扩大用户规模吗?这种策略能够持续下去吗?”

    《报告》还提出,如果乐视网继续实施“通过销售乐视TV,扩大用户规模”的策略,那么,这种“烧钱”模式能够持续多久?乐视网的投资者们愿意为乐视网“烧钱”继续提供资金吗?在国内外,被“烧钱”模式烧死的公司已经不少了。

    此观点一出,立刻引起业内人士质疑。有评论认为,刘姝威是个好学者,但是其思想已远离乐视样本本身:一是不懂互联网与智能硬件;二是不考虑乐视企业特殊情况:创业板上市(再融资受限),去年危机,45亿元定增失效,乐视影业并入与乐视体育、手机、电视融资均缓解资本紧张之无奈之举。故烧钱是互联网经济特色,旨在放长线钓大鱼,不值一驳;而贾跃亭今天五年变十年无息借款,只字不提,大股东减持套现,对乐视是无奈之举。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两天估计有人会叫板刘姝威。

    此外,清华大学教授李江涛也发表文章《乐视不是蓝田》 。 他认为刘姝威作为一个学者拥有一份良知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乐视不是蓝田。

    “贾跃亭减持股票是道德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如果是经济问题,那乐视就惨了,命运可想而知。如果是道德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他认为,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乐视在企业运作上没有问题,是合法的。至于贾跃亭的减持是一个公司股东的资本行为,无可厚非。况且,减持的目的是支持乐视的发展,这似乎是明智之举。用股权变现推动公司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股东能够想出的招数,值得肯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机构对哪些上市公司感兴趣?来看看《机构调研计划》吧!

    下一篇

    5000点后“步步惊心”基民内心“蹦极跳”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