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农业部:安徽万亩减产绝收稻种并非超级稻

    新华网 2015-04-12 09:47

    2014年10月,在安徽蚌埠等6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日前,有媒体在报道时称,“两优0293”为超级稻二期主推品种”;称“19年来,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而中国稻谷总产量和单产却未见显著提高”,并由此质疑我国发展超级稻的努力。情况果真如此吗?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独家采访了农业部、相关专家和安徽有关部门。

    2014年10月,在安徽蚌埠等6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日前,有媒体在报道时称,“两优0293”为超级稻二期主推品种”;称“19年来,超级稻试验产量高歌猛进,而中国稻谷总产量和单产却未见显著提高”,并由此质疑我国发展超级稻的努力。情况果真如此吗?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独家采访了农业部、相关专家和安徽有关部门。

    安徽减产绝收稻是什么品种?

    回应:“两优0293”不是超级稻品种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近日引发社会关注的稻种“两优0293”没有参加过农业部组织的超级稻品种认定,不是“超级稻”品种。

    2005—2007年农业部采用《超级稻品种确认试行办法》对水稻品种进行超级稻认定。2008年,农业部印发了《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在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广的要求下,明确超级稻的品种指标、确认程序和退出机制。2005—2015年,农业部累计冠名了146个超级稻品种。由于冠名后推广面积不达标等因素,陆续有28个品种被取消了超级稻品种资格。目前仍有118个超级稻品种在确认范围内。

    据农业部有关人士介绍,“两优0293”水稻品种2004—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2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6.0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0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08%。抗性鉴定结果为:稻瘟病平均5.6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80%,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5级,中感白叶枯病。

    该品种于2006年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通过。

    农业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审定时已充分考虑了该品种高感稻瘟病这一情况,因此,审定意见中明确规定:适宜在安徽等长江流域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安徽“万亩水稻减产绝收事件”是怎么发生的?

    回应:孕、抽穗期间低温连阴雨、品种本身高感稻瘟病、预防措施不到位均是主因。安徽稻区曾被认为是“两优0293”种植适宜区

    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2014年12月30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庆、合肥、滁州、马鞍山、淮南6市种植的“两优0293”发生大面积减产、绝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

    安徽省农委于去年9月23日组织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等部门的专家进行了田间现场鉴定。专家组鉴定结论为:种植田间出现异常系稻瘟病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孕、抽穗期间低温连阴雨,品种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适期预防措施不到位,导致该病暴发。

    专家表示,“两优0293”品种确实扛不住稻瘟病。该品种最大的优点是抗倒,但“高感稻瘟病”。此前安徽并非稻瘟病高发区,因此被列为“两优0293”的适宜种植区域。发生此次稻田灾害事件后,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曾向农业部上书,要求重新审定“两优0293”的种植区域,希望“不再包含我省”。

    如何看待超级稻?

    回应:我国超级稻推广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30%,亩增产幅度达到13.2%,推动了水稻增产

    “两优0293”事件再次把超级稻推到风口浪尖,什么是超级稻,它在推动粮食产量提升方面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超级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育成的,比现有水稻品种有大幅度产量提高,并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水稻新品种。2005年,农业部启动了超级稻攻关项目,一方面通过小面积科研攻关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面积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经多年实施,选育了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广的超级稻品种,集成示范了一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也创造了一些高产典型。

    据2014年统计资料显示,经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的推广面积已达到1.36亿亩,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平均亩产达到590.8公斤,与同等种植条件下的非超级稻品种相比,亩增产68.8公斤,增产幅度达到13.2%。下一步,超级稻的研发与推广重点将向中低产田发展,继续促进水稻单产水平的提升。

    水稻育种应该把高产作为目标吗?

    回应: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试验产量仍是衡量品种的主要基础性指标,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在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安全的历史阶段,“产量”指标最重要。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优质、多抗”的指标越来越重要

    有媒体报道认为,一方面我国超级稻产量已超过1000千克,另一方面水稻平均亩产还不足450千克,并因此质疑我国追求高产的育种方向。

    根据记者查阅的资料,2014年袁隆平科研团队在湖南溆浦县设置的超级稻百亩方试验产量已达到每亩1026.7千克,同年全国水稻生产平均亩产为454千克。这个差距能否说明育种不应追求高产?

    农业部有关人士介绍,1026.7千克是试验产量水平(即专家产量),是指水稻品种在试验条件下所能够达到的最高产量,是在大田生长条件下能够达到的现实产量潜力,这是衡量育种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专家产量是良种、良法、良田等多方面条件最优、配套前提下实现的最大产量潜力,这也为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获得更高产量提供了有效的高产技术路径和措施选择。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生产和品种更替来看,水稻品种的试验产量不断取得突破、提高的过程,也是我国水稻品种大田生产单产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

    专家特别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水稻育种仍然要把品种的试验产量潜力摆在重要位置,只有保持产量水平不降低的前提,才能为产品优质化、种植机械化、栽培轻简化、生产清洁化等奠定基础。尽管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100亿斤以上。对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新形势下“转方式、调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今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把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

    事实上,水稻育种界公认的评判品种好坏的基本原则是“高产、优质、多抗”,即产量高、品质优良、抗多种病虫害。在粮食总产较低、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安全的历史阶段,“产量”指标最重要。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对稳产和农产品品质的要求提高,“优质、多抗”的指标越来越重要。

    按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4年8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了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新的审定标准更加重视品种的安全性,将南方稻区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由稻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大幅度提高到不高于7级,且对抗性不达标品种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强化了品种丰产性稳产性要求,对品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上一篇

    牛市进程还未过半 4000点后或更惊心动魄

    下一篇

    贵阳筹备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 预计每天交易上百亿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