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陆慧婧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陆慧婧 发自上海
今年是私募基金大发展的一年,伴随各类私募基金涌出,A股牛市中私募基金大佬频繁登台发表市场观点,为自己的公司拉拢人气。同时,今年也是公募基金重见牛市曙光的一年,偏股型基金频频提前结束募集,超30亿份首募产品随处可见。
然而,与私募基金频繁点评A股市场走势相比,公募基金大多只谈产品。
对此,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以往不让多谈市场是为了避免误导投资者,既然其他不谈就只能谈产品了,但现在发行军工基金的夸军工股,发行医药基金的赞医药股,貌似也称不上客观公正。”
而更多的业内人士指出,对各类机构的言论监管口径应该一致。多年以来的监管可适当松绑,给基金经理更大的话语空间。
公募不细数市场走势
原“公募一姐”王茹远的一封反思公募基金投研流程的“奔私信”,引发了奔私基金经理的追风潮。随后,金鹰基金杨绍的基金版《归去来兮辞》一文,以及兴全基金经理陈扬帆追忆与老东家点滴情怀的《光阴的故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近期,基金业协会举办的财富管理论坛让众多私募基金逐一亮相,其中更有王亚伟阐述了何为价值投资,引业内人士争相阅读。
相比之下,公募基金则是另一番场景。“实话实说,现在基金经理的观点90%是基金公司软文,10%是记者对基金经理的匿名采访。”上海某基金公司营销策划部人士如此表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翻阅公募基金发表的市场观点,发现多是A股市场值得期待、泡沫只是长周期下的短期问题、蓝筹成长都有机会等文字,大多是对市场走势的泛泛而谈,文中半数篇幅多用于描述基金经理投资业绩、基金发行渠道等内容。
久而久之,基金经理发表的A股市场点评陷入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境地。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发布的产品信息极尽赞美之词,如“未来两年医药板块有极大概率大幅战胜市场,当前位置仍为理想的建仓时点”;“全球生物医药行业蕴含着重大投资机遇”;“若下半年中国经济企稳,或受深港通政策催化,港股市场可能迎来爆发式上涨”;“业内最强大医药研究团队倾力打造”。
另一篇名为《金牛基金经理看市:投资机会在哪里?》的文章里,“资金推动的普涨将继续演进,但市场的波动会加剧”;“看好经济转型相关的成长性企业,投资注重自上而下选股”。几句话中都没有详细分析市场的内容。大型基金甚至推出了市场观点发言人,代表公司的统一口径对市场走势进行表述。
公募拟产品推动规模增长
“归根结底还是机制的原因。”一位北京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牛市环境下,公募基金收入比私募少,如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管理2000亿元资产,一季度基金净值平均涨幅30%,挣了600亿元,按照一季度1.5%/4的管理费提取,基金公司只能收取几个亿;如果同样是600亿元的盈利,私募基金可以提20%的业绩提成,当然私募没有能力管那么多资产。”“私募主要挣业绩提成,通过增加影响力吸引客户,确定好管理边际,就可以马上赚钱。公募则不一样,首先,公募基金经理考核的是排名,其次公募基金经理拿着固定工资,年底分一笔奖金,规模增长与收入无太大关联。基金规模小,反而对排名有利。因此,公募基金经理倾向于不发表言论,觉得这是一种负担。除非基金经理下个月准备奔私,这个月就开始对外发布观点。”上述北京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表示。
据了解。除了王亚伟曾担任14年基金经理之外,王茹远曾担任宝盈核心优势混合基金经理也不到3年时间,部分明星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不太长的,往往是凭借业绩一炮而红之后迅速奔私。这也是基金公司不愿意打造明星基金经理的一大原因。明星基金经理减少,发人深省的市场解读自然就缺少诞生的土壤。“以目前大多数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而言,难以留在人才。涉及大股东利益时,改革的步伐也太慢。因此,多数基金公司逐渐摒弃明星基金经理战略,开始走产品推动规模增长的路线。”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称,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蜂拥布局分级基金,就是这一变化的前兆。
私募高调论市涉嫌违规
事实上,监管部门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基金经理言论的规定,只是公司在依据从业人员行为规章制定内控标准时,把投研人员作为管控对象。“对基金经理言论的制度要求,分布在很多制度里,比如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监管事项、共同交易制度及基金法里的笼统规定。”华南某基金公司督察长表示。“公募毕竟具有公的成分,应该更主动地出来说一些东西,同时公募基金经理观点不能仅代表个人,还应该代表公司。”上述督察长表示,“2006年、2007年时基金公司会改动基金经理的观点,现在大家磨合得很好了。知道不能推荐个股、大致的点位尽量模糊,不能诋毁同行等底线。不过,也有可能基金经理觉得麻烦,对市场走势说得比较少。”“如果基金经理仅为了产品出来宣传,这样的宣传也是片面的,可能存在误导的成分。”上述基金公司督察长同时称。
对于目前私募踊跃发表对市场的观点,而公募较少这样做的现象,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很难说是公募基金应该放松,还是私募基金收紧,不过同为资产管理机构,大家的规范标准应该一致。”
“私募基金应该加强监管,按照私募基金100万元资金门槛以及不能公开宣传的定义,现在很多私募基金的宣传已有踩线的嫌疑。”另一位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称。
不过,有基金经理也表示,核心因素是激励机制问题。“以往基金经理说话会担心监管风险,因此更愿意以公司的名义发表意见;若未来监管放松,会考虑多谈论一些,不过做这事确实没有动力。”他同时表示,“私募基金管理人也知道谈论太多市场走势,会带来风险,但在利益驱动下,私募还是更愿意站在台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