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五大问题 拖累政府信息公开效果

    2015-03-31 01:05

    相比于部门自身的自查、督查,第三方评估相对独立,不受政府部门主观思想的限制,视角更为全面。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发自北京

    昨日(3月30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据悉,此次开展的第三方评估是社科院法学所受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委托,评估的对象涉及56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既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指出了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的建议。例如,值得点赞的是,对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部门的回应率高,但《报告》同时指出,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的问题仍需改善。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比于部门自身的自查、督查,第三方评估相对独立,不受政府部门主观思想的限制,视角更为全面。并且第三方评估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专业性更强,能够更为客观地说明问题,提供建议。

    A面:

    部门回应率高达81%

    《报告》认为,作为公众最为关注的信息,热点信息的回应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回应程度如何。评估发现,被评估对象对热点新闻的回应率较高,回应意识在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在237条需要回应的新浪热点新闻中,共有193条得到回应,回应率高达81.43%。评估发现,被评估对象对于热点新闻的回应都非常迅速,争取第一时间。如前所述193条得到回应的新闻热点中,几乎都是在事情发生或事件曝光之后一周内就迅速回应,有的甚至当天就作出了回应。

    例如,财政部2014年12月12日宣布上调燃油税后,舆论反响强烈,对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13日就作出回应,表示提税是为了治污。虽然回应并未完全消除质疑,但其回应速度值得肯定。

    点评:

    回应性增强,体现管理进步

    对此,王满传表示,政府回应公众的需求与愿望,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回应性增强,体现了管理方式的进步。并且,政府信息公开也倒逼、促进政府回应性的提高,这也是政务公开取得的重大进展。

    B面:

    回应成功率未过半

    在政府信息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尽管热点信息的回应率高获得了肯定,但《报告》也指出,回应热点的水平尚待提升。

    在前述237条热点信息中,虽然超过80%的信息得到了回应,但在得到回应的193条信息中,仅有86条信息回应较为成功,成功率仅44.56%,不足一半。剩下的107条信息回应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解释不清、没有后续回应等问题。

    《报告》指出,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等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回应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点评:

    说明还需找准公众关切点

    王满传表示,回应率高表现出政府愿意解决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成功率低则说明还需要找准公众的关切点,逐步提升回应水平。特别是在后续针对问题所制定的改善措施上,要努力克服顽疾,紧抓落实。《报告》也建议,所有行政机关都应在做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同时,养成用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等方式主动对外发声的习惯。要改变发声时生硬、冰冷的模式,充分运用动漫等传播手段,使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让信息公开更生动,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等。

    《《《

    新/闻/观/察

    信息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回应成功率亟须提升、回应模式化需要改善外,这份《报告》还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仍有改善空间、权力清单公开情况还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发布有待规范等。这也意味着,政府信息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个别行政机关历年年度报告存在雷同现象。如某国务院部门2013年年度报告的完善措施部分与2012年年度报告的此部分内容基本一致。

    对此,《报告》建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发布也应当设定严格的标准,避免出现连续几年的报告在框架、结构、内容上严重雷同,只是更换个别统计数据的情况。

    《《《

    问/题/关/注

    问题一

    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的问题仍需改善

    问题二

    地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工作仍有改善空间

    问题三

    权力清单公开情况还需加强

    问题四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发布有待规范

    问题五

    部门回应率虽然超过80%,但回应成功率仅4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商业银行“日子难”“坏账银行”赚大钱

    下一篇

    腾讯互娱 布局泛娱乐新生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