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环评问题上一直存在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红顶中介”问题,将从制度上得到根治;环评机构将不能借“红顶”任性。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昨日(3月25日),也就是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一个半月后,环保部正式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环保部要求,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这也意味着,多年来在环评问题上一直存在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红顶中介”问题,将从制度上得到根治;环评机构将不能借“红顶”任性。
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红顶中介”是历史旧体制遗留问题,环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绝不能依附权力,解决的关键在于改革。
环保部通牒:“红顶中介”两年内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项目建设前进行的、对于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程度的预先估计。作为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闸门,其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大量具有政府背景的环评机构存在,使得一些环评报告成为企业建设项目的“买路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赵章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尖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根源问题就是在环评环节放过去了一大批污染企业。”
根据环保部此前的统计,全国环评机构一共有1162家,其中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下的就超过300家。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模式,使得环评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
2015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明确指出,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不当利益输送;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后续监管不到位。
一时间,环评机构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今年3月7日,履新不久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表示:“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此次《方案》的出台兑现了上述承诺,并明确了脱钩的具体时间表: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三批,在2016年底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明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区市县级环评机构明显偏少、偏弱,列为最后一批完成。“环评技术服务业必须破除行政背景,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才能健康发展。”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说。
脱钩后从事环评工作需辞公职
对于脱钩的具体完成形式,环保部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方案》要求,全国环保系统具有环评资质的直属单位,可以通过依法将建设项目环评业务整体划归环保系统以外的其他企业,或者由单位职工以自然人出资成立的企业,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的企业性质环评机构,可以依法通过撤回股份、转让股份或者划转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退出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等形式彻底脱钩。
同时,《方案》强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一律不得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不得在环评机构参股。原环评专职技术人员愿意继续专职从事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的,必须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解除人事劳动关系。
实际上,上述要求是环保部对脱钩人员安置问题进行规范,也是环保部重申对“挂靠”问题坚决清理的态度。
事实上在今年3月6日,环保部就处理了一批“挂靠”机构和人员。当日环保部发布通报,对存在各类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分别作出了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等相应处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