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选择创业的方向,是"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物业办公、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的创业扶持计划。按照这个项目的计划,将在北京收购、改造旧有厂房、公建等,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低廉、有品质保证的硬件、软件条件。"
每经编辑 王杰
出处:邦地产
记者:王杰
毛大庆选择创业的方向,是"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物业办公、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的创业扶持计划。按照这个项目的计划,将在北京收购、改造旧有厂房、公建等,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低廉、有品质保证的硬件、软件条件。"
在上午的发布会之后,毛大庆昨日(3月9日)下午在另一个媒体对话活动中,阐述了他的创业逻辑和前景判断。
一,行业判断
说房地产"拐点"说了好多年,我从来不认为这个行业有拐点。中国房地产业需求量很大,再加上还有大量人口的城市化落地问题需要解决,说房地产行业还有8年到10年的大量需求,一点都不为过。并不是房地产这个行业没有"做头",但是过去十年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实际上房地产行业跟市场的错配现象越来越突出。
原来房地产行业基本上是"土地财政"的发展方式,也是最容易在报告里体现GDP数值的发展方式。但这样的增长是没有潜在的再增长能力的。错配就带来了大量快速甚至盲目的卖地过程,和人进入城市的速度、节奏以及公共服务配套的严重不匹配,导致这些地卖出去以后,地变成房子,房子要给谁?以那样的价钱给谁?这些人要不要?这首先是一个很大的错配。
第二个错配,我们老说房地产价格飞涨,土地价格飞涨,"地王"频生,实际上这个问题只出现在很少量的城市。去年北京土地价格增长的斜率将近70度,而这些土地、这些面粉产生的面包,跟城市大量的需求人口的购买能力是远远不匹配的。这种状况下的市场化,实际上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第三个不匹配,房子盖得很快,但实际上没有制造出真正有能力消费的人口。
这三个不匹配,是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的总体缩影。
二,空间在哪
中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个非常弱的,跟发达国家没法比的,就是不动产经营,实际上中国的不动产并没有真正被经营起来,你们都不如我感受得更深刻。
简单地说,包括政府办公大楼,在国外都是不动产,都是进入到融资环节里的,我们的区政府、市政府一堆大楼,哪个进入到融资环节?
其实城市里的资产都是不动产,都可以拿去抵押,都可以拿去融资。如果盘活这一大块资产,国家的财富不得了。
比如好多商场,包括大大小小的商业空间,这么多的楼,实际上跟资本市场是没有有效对接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等,在立法问题上一直是滞后的。这个问题导致什么呢?我们社会上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为什么我们经常说高利贷,放来放去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它一个合法的平台。有了合法平台,这笔钱归集起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投资洪流,比政府的财政投入更有意思。这笔钱对接大量的商业不动产,会产生出更有意思的业态。
我们现在的业态很单一,写字楼就是写字楼,商场就是商场,无形中也限制了包括创客空间、创业平台等等。其实在美国,一个不动产可以经营出很多有意思的文章,这些问题全部是关联的。
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是一个大金矿,没有被挖掘,就是不动产(经营)。今天说到房地产,你问问马路上的开发商,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买地、卖房子,盖个商场也想哪天赶快卖了。盖个写字楼,也想着哪天赶紧卖了。就是买地、卖房子,只会这两招。
美国是另外一个极端,美国由于太活了,金融就出来次贷危机,围着一个不动产,出现70、80种金融产品,拿来抵押来抵押去,我们是另外一个极端,什么都没有。把这个金矿打开,中国不动产价值爆发出来,中国房地产有一次新的飞跃。
我今天告诉大家,我根本不认为这是往下在拐,恰恰应该是要往上拐,但是没拐到地方上。
三,创业逻辑
我们这些职业经理人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这个企业为平台,去当职业经理人。一个,你自己发掘这个领域内的东西,去拓展纵深的发展。
实际上,是我到这个阶段自己做了一个选择,找一个纵深、一个点可以切进去,而这个点恰恰现在是可以促进好多个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内容。
现在城市里有大量可以盘活的资产,这些资产闲置在那儿,什么价值都产生不了。把它拿出来,这就算是一种社会公共投入。这个投入其实没有什么更新的投入,因为这些玩意儿已经在那儿,烂在那儿,应用效率也很低,不知道怎么弄。
昨天我看到一个楼,是一个乡政府弄的,扔在地里不知道怎么经营,又空着。周围都是大专院校,那么多年轻人要就业,也不知道怎么弄。有一天呼之欲出就起来了,能够经营,能够管理,上边对接基金,下边对接年轻人需要,回头还可以找天使投他们。
其实这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促进创新的成果转化。如果只有创新、创业,而没有成果转化,也变成不了经济的推动力。
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来刺激,拿什么东西来帮助,最后怎么成果转化。这个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花5年、6年乃至10年工夫是见不着成果的。
其实现在做这个事情都晚了,如果十年前做这个事情更好,再过十年,中国真的进入老年化社会快速通道的时候,再激活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时不我待,问我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是各种风口集结在这个地方,我是应该干这个事情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