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奶牛周期步入猪周期

    2015-01-29 00:59

    以目前抗风险差的小规模养殖、偏高的人力与饲料成本,加上渠道环节的高费用、标准的混乱不清,牛周期不可避免步入猪周期

    每经评论员 叶檀

    奶农倒奶、杀奶牛的原因之一,是国产牛奶信用折价。三聚氰胺事件并没有过去,这业已成为贴在国产乳业脑门上的标签,加强了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能买得起进口奶绝不买国产奶。加上国际市场乳业价格下降,两下夹攻,中国牛奶行业下游最薄弱的环节——奶牛饲养企业受不了了。

    我国进口奶粉大量增加,因为价格低、标准统一、信用好。1月14日,新农网报道,乳业专家雷永军表示,乳企间竞争激烈,有的企业产品用进口奶或奶粉,有的企业则用国产鲜奶加工,而进口奶粉和常温奶的价格都远远低于国内的价格,由于乳业走高端化路线维持产品高售价,使用进口奶粉的越来越多。

    大量进口始于2013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2011、2012年出现杀牛倒奶现象,201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出现严重“奶荒”。2013年下半年全面放开进口奶粉,乳企库存量越来越大。来自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进口奶粉、婴幼儿配方乳粉平均价格4196美元/吨,同比上涨24.6%。

    2014年中国进口奶粉或超过100万吨,同比增长20%以上,按照8到9公斤鲜奶喷成1公斤奶粉计算,中国进口100万吨奶粉就约等于900万吨牛奶,按照一头牛每年产4.5吨牛奶计算,进口奶粉数量大约是200万头牛的年产奶量,国内奶牛数量存有争议 (从700万头到1400万头不等),进口奶粉削减了国产奶的市场份额。

    进口量增加而价格下降,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1月奶粉进口平均价格为3587.88美元/吨,同比下降27.74%。国内奶粉价格比国外每吨高出1万元,如果生产1000吨奶粉则要高出1000万元的成本,中国与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签订了自贸协定。欧盟将从4月1日起取消牛奶产量配额制,在可预见的未来,大量低价进口奶粉进入中国是市场的理性选择。

    把问题归咎于洋奶粉并不会让奶农的日子更好过一些,提高进口奶粉价格、给予奶农补贴、下文件让乳企必须收购国内牛奶,关闭自贸协定大门,国产牛奶的信用度就会上升?就能够多培育出在全球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了吗?不可能。

    小农式的奶牛饲养模式是不合理的,奶农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产业链底层地位。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牛饲养业发生变化,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散户比重已不足5%,目前70%左右都是小规模养殖,当前杀牛倒奶的现象主体是他们。毫无疑问,倒奶杀牛与乳企动辄毁约停止收购,说明小规模养殖仍然处于产业链最低端。因此,让养殖业成为乳业整体链条中的组成部分,下游乳企进入养殖行业。或者,形成奶牛合作社,自创品牌享受补贴,进行质量自律。

    中国乳业标准的混乱为虎作伥。乳企进口奶粉兑水销售,冒充鲜牛奶。此时政府本该严格区分鲜奶与还原奶,让消费者了解哪些是鲜奶生产的,而哪些是还原奶是用奶粉冲兑的,如此鲜奶才可能有出路。

    事实恰恰相反。2004年底,国家颁布“禁鲜令”,规定巴氏奶等鲜奶不得在外包装上出现“鲜”字样,把鲜奶与还原奶混为一谈。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次年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了一批“乳品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巴氏奶应在产品包装上标注“鲜牛奶/乳”,常温奶则标注“纯牛奶/乳”,添加部分乳粉还原的产品,标注“含××复原乳”。问题在于,仍然在标识上不作强制标“鲜”,导致鱼目混珠的事件层出不穷。大家用价格最低的奶粉,谁还愿意做什么鲜奶,反正消费者也辨别不清。一个错误的标准、一个可能基于利益的决策,比没有标准还要可怕。

    以目前抗风险差的小规模养殖、偏高的人力与饲料成本,加上渠道环节的高费用、标准的混乱不清,牛周期不可避免步入猪周期,牛奶产量过剩倒奶杀牛,产生奶荒价格上升,再大量养殖。这是不可持续的奶业发展方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梁海明:三个理由支撑人民币先跌后升

    下一篇

    A股并购地雷即将引爆 文化影视恐成重灾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