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董来孝康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董来孝康 发自北京
上周五(11月28日),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逸影视)被临时取消审核,与“院线第一股”失之交臂。影评人赵珂嘉认为,这与近日武汉国资委谴责金逸影视IPO文件相关数据“失实”不无关系。
另一边,同场上会的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院线)IPO申请顺利过会。根据招股书,万达院线预计募集资金20亿元,将用于影院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据多家媒体报道,此前有知情人士称,万达商业地产获得批准在香港上市融资60亿美元。按照计划,万达商业地产拟定于12月5日启动全球路演,12月19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
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万达院线未来跑马圈地将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市场培育期短则1~2年,长则3~5年,仅依靠自身销售收入和上级母公司的资金补助显然力不从心,上市融资几乎是必然的出路;若万达商业地产成功上市融资,可加快全国布局,进而为院线发展“搭桥铺路”,而院线的不断丰富对地产的商业溢价有较强的补充作用。
布局三四线资金链承压/
2009~2013年,万达院线在票房收入、市场份额、观影人次上连续5年位列全国院线第一名。其中,万达院线影院票房收入自2011年的17.85亿元增至2013年的31.6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逾33%,2013年市场份额占比为14.52%;作为亚军和季军的上海联合和中影星美,2013年票房收入分别约为18.83亿元和18.38亿元;金逸影视2013年票房收入为15.41亿元,以7.0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六。
招股书显示,万达院线募集资金运用情况为,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16亿元用于影院建设项目,这将使万达院线在2016年底建成影院260家、银幕2300块,相当于将2013年底其影院和银幕的规模翻一番。
但记者发现,截至2013年底,万达院线旗下91家子公司中,有21家尚未盈利,最大亏损额超200万元;今年上半年,旗下99家子公司中,有15家净利润为负,主要集中在株洲、威海和白山等三、四线城市。
无独有偶,金逸影视2013年12月31日前设立的49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中23家亏损,以桂林、威海和合肥等三、四线城市为主。
“影院选址对于其经营业绩至关重要,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物业配套服务水平、人口密度及收入等多种因素,未来影院的必争之地即三、四线城市,会相应拉长市场培育期。”赵珂嘉称。
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方面,院线若要维持行业地位,就必须捷足先登,加大投入快速抢占三、四线城市;另一方面,较长的市场培育期将使其资金链承压、盈利周期延长,可用“前景光明、道路曲折”形容院线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
“尽快上市是万达院线的必然选择,主要是因为随着万达院线扩张速度快过万达商业地产,且主要落户在需要一定市场培育期的三、四线城市,能否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易观国际分析师黄国锋称。
一位证券业内分析师坦言,国内资本市场还比较偏重概念,作为“院线第一股”的万达院线受到热捧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是金逸影视的一个遗憾。
自有院线缩短市场培育期/
作为影院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万达院线在盈利方面也是“傲视群雄”,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约为3.07亿元、3.9亿元、6.05亿元和4.19亿元。
截至2014年6月30日,万达院线在全国80多个城市拥有已开业影院150家;截至2014年3月31日,金逸影视已开业影院114家及71家加盟影院,10余家影院在建,经营区域跨北上广等50余个城市。
虽然金逸影视旗下的影院数量多于万达院线,但盈利水平却不及万达院线。金逸影视2011年到2013年净利润分别约为3455万元、4549万元和4737万元。
“金逸影视的经营模式是租赁房产进行装修后进行业务经营,虽然万达院线也是,但‘收租人’是万达商业地产,是自家人,无论是租金模式还是租金价格都比金逸影视具有优势。”赵珂嘉称。
“万达院线之所以迅速崛起为行业领军者,主要依赖旗下全部为自有影院,在票房分账上能够获得院线和影院双份收入,且多租赁万达商业地产物业,缩短了市场培育期,租金支付模式也较为划算。”黄国锋表示,背靠万达集团这棵大树,在上市之前,基本解决了万达院线成为行业霸主所需的资金投入,这是金逸影视不能比肩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万达院线资产负债率(合并)未超过40%;而2011年到2013年,金逸影视资产负债率(合并)都在70%以上,最高近80%。
“虽然万达院线大力拓展的三、四线城市达到预计收益水平需要一定时间,但随着万达商业地产在香港上市,其在全国各地布局的万达广场会保持更快的增长,嵌入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不仅会为万达院线创造更高的营收‘搭桥铺路’,也间接为后者维持充足、稳定的现金流提供了保证。”赵珂嘉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