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日前正式投资入股互联网金融企业融道网,累计投资额度达到数千万元,并成立P2P平台保必贷,将于9月9日正式上线。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史青伟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史青伟 发自上海
昨日 (9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日前正式投资入股互联网金融企业融道网,累计投资额度达到数千万元,并成立P2P平台保必贷,将于9月9日正式上线。
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成立于1992年,位列上海国资委管理名单,此次入股融道网,意味着上海国资首次投资P2P行业。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方面表示,依托线下的担保公司等资源,在综合融资成本方面将比开鑫贷还低,会把借款人综合成本控制在15%以内。
据了解,保必贷上线后的投资人年化利率为9.8%,担保公司收取的年化利率为3%左右,远低于15%。另外,保必贷满足中小企业100万~500万元贷款需求,采用担保公司担保和风险保证金模式,3个月后可以转让。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看好国资入局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国资入局促行业发展/
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是上海最早从事科技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是中国较早从事股权投资的机构。作为母基金,先后对13家基金公司进行投资,拉动社会资金近百亿元。
此次入股融道网,并成立P2P平台保必贷,意味着上海国资首次投资P2P行业,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童跃农表示,从去年余额宝发展起来,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正加速革新,市政府也不断鼓励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
童跃农表示:“上海市金融办领导表示支持入股融道网,通过投资融道网,为行业监管提供意见,不过,所有项目须满足金融办监管要求。”
融道网CEO周汉表示,入股融道网是战略投资,一是认可融道网发展,二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童跃农表示,“会在2~3年累计投资融道网几千万元人民币,融道网是融资中介,会整合担保公司,扩大中小微融资规模,为市政府10亿元专项投资发挥作用。前期与上海的小微企业对接起来,以后逐步发展到全国。”
对此,融金所董事长孙明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P2P作为贷款企业或用户的融资渠道之一,国资的入场对于激活当地经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的崛起,P2P或将成为地方国资搞活当地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于国资入股P2P平台,礼德财富CEO洪凯彬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国资平台去做市场教育,促使行业更加规范,也能吸引更多优质投资人;另一方面会加速行业洗牌,挤压小平台的生存空间。
孙明达认为,自从P2P网贷平台首次在国内出现以来,这种崭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就带着浓厚的民营色彩。随着地方国资的入场,可以认为P2P已在更好的层面获得认可,同时也暗示了监管政策将愈加清晰。
e人e贷运营总监钟俊也向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发展方向已经清晰,现在正是大资本和大机构进入的恰当时机,也代表着P2P行业从之前的草根化逐渐走向成熟,有利于促进行业往规范方向发展。
保必贷融资成本较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决定设立20亿元市财政专项基金,参股商业性担保机构,缓解中小微企业的困难,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承接了其中的10亿元。不过,由于担保杠杆等原因限制了资金的供给,成立P2P平台也是扩大资金来源的方式。
另外,保必贷定位于中小企业100万~500万元贷款需求,采用担保公司担保和风险保证金模式,100%本息保障,投资项目期限为半个月到一年,3个月后可以转让。上个月双方已完成内部程序,融道网已和投资的担保、小贷公司在接洽。
此外,保必贷上线后的投资人年化利率为9.8%,担保公司收取的年化利率为3%左右,远低于15%。而与此不同的是在开鑫贷的标签中,除了“国家队”之外,还有一个“准公益性”,平台的准公益性则具体表现在借款人最终承受的全部利率不超过15%。
保必贷能做到如此低的融资成本,源自于线下资源的对接。上海科技投资金融服务部执行经理陈欣表示,项目来源是由相关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提供的,融道网的有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源也可推荐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承担风控和线下调查,平台做信息对接,不承担风险。
童跃农表示,入股融道网,作为一项战略投资,可显著提高投资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体系整体议价能力和在行业的话语权。周汉也表示,融道网本身是专注线上信贷需求,由银行信贷和小贷公司提供服务。
对此,洪凯彬表示,国资在寻找优质项目上可能更具有优势,但国资未必每家都能做得好,因为互联网上通常是草根更擅长。国资找项目,平台做好互联网端,两者结合是最好的模式。
“民营平台的项目成本会比较高,国资入局,会加大对银行的冲击。民营市场空间小,冲击不大,国有资本布局,规模会迅速扩大。”洪凯彬认为。
钟俊也表示,国资入局最大的优势是公信力,是其他平台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有强大的资源优势。不过,平台的运营能力仍待观察,毕竟P2P平台不是靠大背景作为强信任背书,就能稳健发展,核心还是在风险控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