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灾难发生时一样,各大民间公益组织、个人志愿者迅速采取行动。截至8月6日,已有超过70个民间组织在前线活动。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江然 发自成都
“现在物资进不去,没有地方放。道路很窄,呼吁物资捐赠和输送暂缓。”6日一早,一位志愿者从云南昭通鲁甸发出信息,迅速在一个名为“昭通地震援助志愿者”的QQ群里得到响应。
8月3日,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与以往灾难发生时一样,各大民间公益组织、个人志愿者迅速采取行动。根据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所发布的灾情简报显示,截至8月6日,已有超过70个民间组织在前线活动。
经历了汶川、玉树、芦山等灾害历练之后,民间团队的协作意识在加强。昨日(8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鲁甸前线获悉,包括壹基金在内的20家民间公益组织已于8月5日发起成立了鲁甸救灾联合协同平台。
然而,正如卓明灾情简报所言,“这只是震后第三天,民间救灾将在此次地震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展现怎样的面貌,实现怎样的提升?可能性还有很多。”
70多个民间组织涌入
随着“黄金72小时”逐渐过去,伤亡数量也在攀升。截至8月6日上午10时30分,昭通鲁甸6.5级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2402人受伤。鲁甸县城到震中龙头山镇的“生命线”由于山体垮塌、进入灾区车辆过多而通行缓慢。截至昨日下午,还有大批救援物资堵在路上。
“前两天摩托车可以进入,现在连摩托车也被管制,前往震中龙头山必须徒步。”昭通市志愿者小彬昨日下午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第一天,小彬就徒步进入震中希望能参与救灾。但由于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能力运送救援物资,小彬只能又回到昭通市,试图再找机会进入。
像小彬这样的“散户”志愿者还有很多。据昭通市团委一负责人郭付义介绍,震中龙头山镇目前已有300多名志愿者参与救援。而小彬告诉记者,通过志愿者QQ群,他了解到“还有大批志愿者正要赶来。”
除了这样的“散户”,更多具备规模的公益组织也迅速采取了行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鲁甸地震7分钟后,壹基金启动紧急救援行动,连夜从昆明备灾仓库发出了第一批救灾物资;中国红十字会当晚8点赶到昭通,在赶往震中灾区途中,由于道路拥堵,工作人员步行3小时抵达鲁甸,其下属蓝天救援队则连夜开始搜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5日,蓝天救援队前线队员有137人,九支分队在全体任务分配会议后,分头行动;壹基金13支救援队83名救援队员在前线救援,鲁甸指挥部17人与150多名志愿者负责物资转运和发放,多个其他地区的救援队集结完毕,将陆续进入灾区。
“我们已经统计到超过70个在前线活动的民间组织。”卓明灾情简报显示。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是一家以专业处理灾害信息、协助救灾资源对接、促进救灾效率为工作内容的志愿者组织。“我们的志愿者按照既定方法进行远程挖掘,最后对所有当天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该组织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协调机制初现轮廓
2013年,“4·20”芦山地震时,由于大量公益组织、志愿者涌入灾区,曾一度造成芦山县进入重灾区的主干道拥堵,延误救援。
这折射出我国民间救援力量缺乏协调机制、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从汶川到芦山再到鲁甸,在大灾中不断历练的民间救援机制此番表现也更为理性。“就目前看来,此次民间救援力量之间更具协作意识,救援分工更细、打配合的情况更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人员褚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未出现一窝蜂、扎堆涌入的情况。”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得知前往昭通巧家、鲁甸的公路拥堵,各大基金会都基本默认了这一通则:让专业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为生命通道让路。拥有5000多名会员、150支服务队的广东狮子会,在震后派出8人先锋队之后,迅速定位其救灾重心。
“与前几次相比,更多的公益组织在后方发挥作用。”褚蓥表示,“越来越多具备公募资格的公益组织,只是将募集资金交由当地NGO组织使用,而不是自己也挤到前线去,这样分工更为明确。”
此外,政府迅速出面协调,也是本次救援比较有序的一大原因。经过昭通团市委统筹安排,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中心 (四川分中心)临时成立。“震中龙头山已有的300名志愿者均已编排、分工,相互间建立了联系,”郭付义告诉记者,“主要参与运送物资,打扫卫生等后勤工作。”
此外,记者还从鲁甸前线获悉,包括壹基金在内的20家民间公益组织已于8月5日发起成立了“民间公益组织鲁甸救灾联合协同平台”,并发布联合倡议书,“做到遵纪守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助协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有序高效投入抗震救灾。发起机构承诺不以本平台名义筹集资源。”
而对于小彬这种 “凭借一腔热情”但不具备专业救助技能的“散户”志愿者,一些训练有素的公益组织也将对其进行“劝退”。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已抵达鲁甸,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召集“散兵”,对于缺乏技能的志愿者劝导其离开,或进行培训后统筹安排志愿岗位。
亟需救援协调规范
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于捐赠的物资和装备,由捐赠地民政部门与灾区民政部门协调后,统一安排接收并有组织地运往灾区。未经协调确认的,一律不得自行分散运送。
对于协调机制的缺失,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NGO组织多年的郭道久教授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国内还没有针对灾后民间组织救援协调的明确规范。大灾大难是NGO的成长机遇,这种规范应该由NGO先尝试,而后由政府采纳确立。
在鲁甸地震的拷问之下,民间救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一次,则体现在了对“谣言”的处理上。地震发生后,前线士兵“浑水泡面”引发争议。
“这折射出一个严重的问题。”褚蓥表示,“就是民间救援力量、社会公益组织缺乏对信息的话语权。”在他看来,依托新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应出现一批以搜集、发布灾情信息为主的公益组织,并逐渐形成公信力,“灾难中,谣言伤害很大,官方反应往往较慢,而民间组织则可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资源第一时间发布真相,帮助提高救援效率。”褚蓥表示。据了解,目前在此领域坚持下来的志愿者组织包括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
此外,褚蓥还指出,目前中国大陆民间救援力量过于集中在“人员、物资救助”这一环节,而忽略了其他环节,诸如心理干预、灾后重建等。“比如中国台湾的慈济会在发生马航事件后,成立了‘失联’小组,专门帮助亲属寻找人。这在地震中也可以借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