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但一经中央列为中国国资运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个概念便拥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政治动力。从“国”“民”融合入手,推动国企提升现代公司治理能力,混合所有制旨在给国资运营注入“活水”。
混合所有制元年:国企民企如何兼利
[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认为,能说了算才投资,投资国企至少要能够派个董事。民营企业参加混合所有制,一般要有一定的话语权,没有话语权被动地参与,会让很多民营企业有后顾之忧]
混合所有制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但一经中央列为中国国资运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个概念便拥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政治动力。从“国”“民”融合入手,推动国企提升现代公司治理能力,混合所有制旨在给国资运营注入“活水”。
国民分离体制已不适应国企发展
在最近十年的发展中,国企有国企的困惑,民企有民企的困难。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突破口之一就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
“两会”期间,混合所有制已经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混合所有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在两会期间提供了这样的数据:目前,全国已有90%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央企业70%的净资产已属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引入非公资本的企业户数已占到总户数的52%;到2013年10月,全国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已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80%以上,资产已经达90%以上。
比如,央企中的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行情,问诊)集团已经同数百家民营企业实现了融合,而民营企业从上世纪末国有企业改革就已经大量参股甚至控股一些原来的国有企业。国、民混合已经是市场推动的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近期就公开撰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国企不改革的弊病。
陈清泰表示,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配置资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抓手,始终处于“半政府工具、半市场主体”的状态,政企分不开、也不能分。与此同时,政府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有亲有疏,实行差异化政策。客观地讲,这种体制大体适应了当时的发展阶段,使我国用很短时间成功走过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但是超越一定时限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摆脱与国有企业关系的掣肘,政企分开,公平对待各类企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就要改变“半政府工具、半市场主体”状态,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保障庞大的国有经济能与市场经济很好地相容。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融合的迫切性同样存在。在国企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大潮中,民企如何同国有企业合作,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总结了现实中的三种方式。
一种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实力之后主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参股或参与某些项目,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二种是有些家族企业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开放的人才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三种是有些民营企业在进入垄断行业时遭遇到各种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的阻碍。为了能在这些领域或行业获得发展机会而参股国有企业,就是俗称的戴顶“红帽子”。
庄聪生说,这些年来,政府出台的引进民间资本的政策一箩筐,但是企业的抱怨也是一箩筐,究其原因是政策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形成了各种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成为民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迈不过去的坎。
“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加快推动垄断领域的改革,破除各种隐性障碍,明确民企进入垄断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进入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庄聪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