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鄢银婵 重庆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鄢银婵 重庆摄影报道
当擎天柱驯服机械恐龙头领“钢锁”,由武隆一秒飞到香港时,不了解武隆的影迷不禁吐槽,“原来武隆离香港这么近”,“武隆成了香港后山,天坑成了香港后花园”。在电影《变形金刚4》中,远在重庆的武隆“瞬移”香港导致了不少观众观影时地理位置错乱。而片方曾承诺在电影中呈现“中国武隆”的地标莫名消失,以及影片中拍摄地均有字幕注明地点,唯独武隆被遗忘。这一“失误”令武隆方备感不满,期待向全球观众宣传重庆武隆的植入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武隆决定正式起诉该片制片方。
这一“高调”维权的背后,武隆景区方面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对于“借影片炒作”的指责又是何种态度?未来,武隆景区又该怎样推广?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武隆景区的相关负责人和多位业内专家,试图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尽管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景区等10余项名号已多年,但重庆武隆从未感受过眼下的高曝光率。
在6月27日全球公映的 《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下简称 《变4》)中,重庆武隆天坑的镜头跟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镜头无缝衔接的处理方式令当地政府吃了“哑巴亏”。由于约定的“中国武隆”标识在影片中凭空消失,该地已决定将《变4》制片方以及其在中国的代理方告上公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变4》以超强的话题性吸引了40余品牌为其站台,放映期间广告商之间也暗自角力拉开营销大战;而一直热衷于植入影视广告的武隆突然高调“维权”,目的无非是希望通过大片营销旅游产品。有分析人士认为,《变4》定位与武隆景区并不契合,其千万营销战略存在错位。
消失的“中国武隆”标识/
黄道生说,他已经做好了常驻北京的打算。7月7日上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这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神色疲惫,言语中带着些许无奈。
黄道生是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专门负责包括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硚、天坑、地缝等武隆旅游资源的开发运作,为国有独资企业。
“自7月2日连夜赶到北京后,我还没睡过一次踏实觉,我就是想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说。
令黄道生不明白的 “问题”与眼下最为火热的电影《变4》息息相关。据统计,截至7月7日中午,该部影片以13.83亿的票房成绩,正式超越《阿凡达》成为中国内地影史单片票房的最高纪录保持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变4》时长160多分钟的情节中,以武隆作背景的戏份约有3分50秒:开演后的前4秒钟,镜头便直击武隆喀斯特地貌,机械恐龙成群而下。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黑恶势力准备引爆 ‘种子’炸毁香港,变形金刚领袖擎天柱为拯救人类,集结金刚战士与黑恶势力决斗,而金刚战士的集结地就在武隆天生三硚景观群。”黄道生说。
根据双方协议约定,影片最后决战的拍摄将以武隆天生三硚为背景展现当地天坑地缝等地貌,并在电影画面中以地标牌的方式醒目呈现“中国武隆”字样。
不过这一愿景并未令武隆方如愿以偿。在《变4》上映版本中,“中国武隆”字样在全片中始终未出现,“片子里出现的美国芝加哥、中国广州、北京、香港等拍摄地都有字幕注明地点,却单单没有武隆”。
“现在网友都说武隆是香港的后花园,而且还有人说香港是武隆的县城,地理上的混淆概念令营销效果大打折扣。”黄道生表示,此次广告价值已无从评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武隆此前向《变4》片方提出了四点要求:包括片方在北京和香港召开情况说明会,说明会必须剧组人员、协拍公司和武隆三方到场,就“中国武隆”标识消失一事做出说明;此前约定广告支付费用必须按照协商的结果来核定;在后续宣传中进行弥补;片方制作的影像资料提供给武隆方面使用等。
不过双方并未形成统一解决方案,7月7日下午,武隆方专程在北京召开媒体说明会,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达成两个目的:一是要求制片方就没将武隆地标呈现在电影中做出合理解释;二是要求制片方对该事件做出相应补救措施。
寄望打开国际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果抛开“中国武隆”标识缺失一事,对于此次耗资千万元的广告投入,包括黄道生在内的武隆官方代表都认为该项买卖非常划算。
2011年《变3》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达到10.9亿元人民币,分别是《变1》票房的5倍,《变2》的2.5倍,更为《变3》全球票房贡献了六分之一的份额。
显然,中国已成为该系列片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变4》制片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便坦承,《变4》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中国元素,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给了前三部很大的支持。
而搭线《变4》也一度令武隆方兴奋不已,资料显示,黄道生便多次公开称武隆景区将借该部影片提档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1年派拉蒙影业部分经典影片通过1905电影网进行付费点播,双方开始合作,《变4》由此成为其在中国运作的合作伙伴。
“2013年上半年,我们了解到《变4》正在中国寻找拍摄地,所以便将景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传给1905电影网,8月份派拉蒙影业便派人到武隆实地考察、选景,到10月份时就正式敲定以武隆景区作为拍摄地之一。”黄道生介绍说。
尽管在采访中黄道生多次强调并不是武隆要硬生生在《变4》中植入广告,而是该部影片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拍摄场地,但事实不尽全然如此。
据武隆县旅游局提供数据显示,2012年该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1亿元,接待游客1610万人次,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7%。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1610万人次的游客中,境外游客仅100万人次,占比不达10%,对于眼下正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武隆而言,一个让中国以外的人了解武隆美景的通道显得非常迫切。
在黄道生看来,《变4》无疑是最佳选择。“现在不少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上映时都会专配 ‘特供版’,但这部片子在全球只有一个版本,能确保武隆天生三硚被全球影迷看到,提升景区在全球的影响力。”
营销策略错位?/
事实上,通过影视通道推广旅游资源,武隆这几年有过多次尝试。
2006年,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选取了武隆景区为背景拍摄,该片上映后,前往天生三硚驿站游览的游客便增加了20%至30%。《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也正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成功带来的客流量令武隆在该领域一直颇有信心。
今年6月,武隆的镜头还出现在热播亲子节目 《爸爸去哪儿2》中,“天坑坑爹”的段子一度在网络热传;而就在《变4》上映之前,重庆旅游行业内还在盛传,武隆要将天坑的镜头植入到《阿凡达2》中。
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重庆当地媒体便大量报道武隆邀请《阿凡达》剧组考察景区,并称其还请出张艺谋当说客。
在武隆县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旅游工作成绩时,“美国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在我县取景拍摄”跃然纸上,也足见其重视程度。
不过多名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旅游专家却认为,武隆在影视植入营销上的定位并不精准,而其每年花掉的上亿营销资金是否值当,也还需商榷。
“旅游景区通过影视作品进行营销这一模式应用已比较广泛,但要一举成名并不容易。”知名旅游产业专家刘思敏表示,考量这种模式的效应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影片本身的知名度,是否卖座;二是影片定位与景区之间的契合度。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介绍,目前这一模式应用较好的是《阿凡达》和《非诚勿扰》。“《非诚勿扰》本身是一个比较浪漫的电影,以爱情为主线,而爱情和旅行二者之间本身又是捆绑在一起的,亚龙湾、千岛湖都是主打度假特色,从而能更好地借势”。
在刘思敏看来,将武隆景区植入到《变4》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变4》是科幻电影,要将电影里虚幻的场景转化为现实,对观众来说也有一定难度”。
借势营销引争议/
在《变4》中露脸,武隆下了重注。“除了电影中广告植入费用600万元,我们还在上映期间在全国各大城市楼宇间、央视电影频道作了硬广,总计花费差不多1200万元。”武隆县旅游局局长王德胜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隆政府旅游推荐费用均在1亿元左右,该项目占比在一成以上,为该县一大重点项目。
如何让这部分钱花得值,也成为武隆各方的头号议题。黄道生表示,为配合《变4》营销,武隆前期准备了一系列配套活动计划,包括举行变形金刚主题展览、打造变形金刚主题乐园等。
而与此前 《满城尽带黄金甲》武隆为唯一外景拍摄地不同,这一次,武隆需要面对众多竞争对手。
“包括银行、饮料、酒、乳制品、保健品、食品以及汽车行业40余个品牌在《变4》中植入广告,这些植入品牌都希望最大限度发挥广告效应。”重庆大学公管学院教授曾国平认为,《变4》已成为广告商的一大战场。
同时记者也发现,周黑鸭、奥克斯空调、北京盘古投资等广告商均在围绕《变4》制造相应话题。
比如周黑鸭因其在影片植入中不甚显眼,便通过网络挑起“来找茬”话题,并在官方微信上传漫画,标明植入的时间地点,引发网友参与;而奥克斯空调也透过微博邀请网友追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变形金刚”,提高品牌与《变4》的契合度。
显然,武隆的营销方案需要出奇制胜。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营销专家看来,此次武隆高调宣布将起诉1905电影网及派拉蒙影业,有炒作嫌疑,“北京盘古投资就是一大借鉴”。
《变4》上映之前,北京盘古投资也称自己未获得合同中约定的影片宣传商业利益,计划要将制片方告上法庭,还一度传出影片不能按时上映,博得大量版面;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后,盘古投资又宣布已达成和解。
“内容营销应该不仅局限在电影里几个镜头,更重要的在于二者的契合度、话题性。”上述营销专家认为,不论“中国武隆”标识有无出现在电影里,只要能让观众了解场景出自武隆,就已经达到营销效果。“最后很可能会无疾而终,毕竟它的主要诉求在于制造话题。”
《《《
官方声音
武隆县旅游局局长王德胜:每年1亿营销费 财政负担3000万
每经记者 鄢银婵 发自重庆
从20年前开始发展旅游,国家级贫困县武隆成功将旅游转化为当地经济的一架马车,2013年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2%。
一直以来,武隆在旅游营销上出手素以“阔绰”闻名。6月,先是在最火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中展示淳朴民风,又因“中国武隆”标识缺失决心要与《变形金刚4》(以下简称《变4》制片方“死磕到底”,彻底引爆了外界对其营销手法和旅游发展轨迹的讨论。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近日专访了武隆县旅游局局长王德胜,他表示,由于“中国武隆”标识在电影中的缺失,营销效果大打折扣,起诉《变4》并不是要炒作,只是通过法律途径正常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
NBD:武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20年时间,目前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2%,那么武隆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是什么?
王德胜:1993年我们发现溶洞,开始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旅游资源的探索,当年12月开始动工打造溶洞景区,1994年5月1号对外开放,当年就吸引12万人,那时候武隆非常封闭,这个数字非常了不起,这也是武隆旅游产业的起步点。
就这样到了2000年左右,仙女山、地址公园、芙蓉江漂流、天生三硚等景区相继得到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是政府在主导,但受制于体制问题,政府很难对景区直接投资,并且也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为了让景区发展不受约束,我们通过对外招标的方式引入了长松集团、华邦集团承担运营。
2008年,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两家企业在宣传营销等方面很难形成默契,无法形成一种合力。特别是在2003年到2007年申遗期间,企业觉得这是属于政府的事情,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成立了喀斯特公司,按照评估公司所评估价格,前前后后花了6.8亿元完成所有景区51%股权的回购,这个价格同我们拿出去时相比,涨了非常多。
2008年后,我们启动了旅游产业的“二次创业”,目的形成“中国的武隆,世界的武隆”,确定了以做大总量为主线的强县宣传营销定位,这就需要树立全民营销的氛围,所以我们把所有部门、乡镇统一,以5~8个单位组成一个营销团,并在全国划分大片区,实行单点对接推销机制。就这样,2008年县里接待游客量在220万人次,2010年就已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
这些年,我们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这里边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全县上下的齐心合力。
NBD:未来武隆旅游产业将朝哪些方向发展?
王德胜:现在我们的旅游业还在提升阶段,重点会继续完善旅游要素的配套,比如商业街的打造等;另外会加强户外运动品牌的布局,比如引进赛马会表演等;最后是在智慧旅游方面,打造电子网络游戏实景主题公园。当然这一些具体的措施都是建立在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基础之上,这才是我们的大方向。
《变4》广告总花费1200万
NBD:最近武隆景区相继出现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和电影《变4》中,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武隆每年在宣传营销费用上是如何安排的?
王德胜:对于营销费用,2009年时县政府就基本确定了每年1亿元左右的规模。当然这个钱不完全由政府来出,具体比例是,县财政出3000万元,喀斯特公司出6000万元,剩下1000万元由各个集团筹集。
财政的3000万用于活动营销、宣传品的印刷等,喀斯特公司的6000万则主要是用在渠道宣传和对旅行社的奖励上。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在讨论我们在《变4》中植入广告究竟花了多少钱,实际上这个也不用遮遮掩掩,以前我们就有说过,包括600万元植入广告费以及相配套的楼宇广告、央视电影频道的广告,加起来在1200万元。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通过有偿的方式植入广告。2006年张艺谋来武隆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不涉及费用的,《爸爸去哪儿2》也不存在广告植入这一说,我们只是为他们拍摄时提供了住宿以及相关的方便而已。
NBD:《变4》的营销效果如何?对于起诉《变4》制片方的事情,有舆论认为武隆是为了炒作,您怎么看?
王德胜:在电影没有上映之前,我们一直在想要怎么利用 《变4》这个载体把武隆的景色推广出去,为此还策划了一系列配套的活动。但是因为“中国武隆”标识缺失,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大家都说武隆景色漂亮,电影里也确实呈现出了武隆的美景,但是如果观众不知道这个美景来自什么地方,那我的钱就白花了。另外一个,武隆的南方喀斯特地貌是与贵州荔波、云南石林一起申遗成功的,它确实有自己的特色,但还达不到让观众看一眼就明白的地步。
从我们主观来说,并不是要炒作这个事情,我们只是通过法律途径正常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我们也期待法律公正对待这件事情。
《《《
起底武隆
武隆的生意经:政府牵头全民营销 提高地产卖座率
每经记者 鄢银婵 重庆摄影报道
这个夏天,“火炉”重庆并未如期迎来炎热,但这丝毫未影响重庆避暑胜地武隆的火爆走红。一边通过最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展示淳朴民风,一边与最火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制片方上演口水战,重庆武隆一时间成为网络搜索热词。
然而,在频频博人眼球的同时,武隆旅游业的“国际梦”却面临一些困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实地调查发现,武隆旅游业在营销定位、旅游服务、旅游转型、基建配套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此外,武隆高额的旅游投资项目由旅游地产背书,在当前全国楼市风险上升的背景下,这些项目资金链将面临不小的压力。
过去20年里,重庆武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通过引入政府竞争机制、采取全民营销模式发展旅游产业,成为重庆经济增速较快的区县之一。2013年,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2%。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当地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压”目标下,营销定位、旅游服务、软环境建设等现实问题或将成为武隆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16年GDP增长9倍/
从江城涪陵沿乌江南下,两个小时车程后,武隆已在脚下。放眼望去,整个武隆县城被乌江一分为二,沿河两岸川流不息的车辆与行人靠一座横跨乌江的大桥连接着。
“武隆”,寓兴旺发达之意。但在已从政数十年的武隆县旅游局局长王德胜的记忆里,兴旺发达与这里很难扯上关系,截至目前,武隆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不过,在大多数武隆当地官员看来,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只是时间问题,他们认为武隆正在朝着其名字本意的方向发展,背后的推动力便是旅游。而在当地政府提出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产业20个年头后,县城里到处充斥着旅游周边产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站在贯穿整个武隆县城的芙蓉路上,一眼望去街道两边的门面几乎被各式羊肉馆、旅行社以及小旅馆瓜分殆尽。其中,在该县芙蓉中路一栋近20层高的楼房里就有超过10家宾馆、酒店。
这跟王德胜记忆中的武隆县城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初(1997年),武隆的地区生产总值仅1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了47.1%,农民人均收入仅1482元。”王德胜说,而在2013年,武隆的地区生产总值变为107.91亿元,16年间增长9倍多,第一产业占比仅为14.94%,农民人均收入达7633元,“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实质变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已增至45%以上”。
除了旅游,武隆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武隆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奇珂经常被媒体问道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八分山,半分地,半分水是武隆的写照,无工业,无大型企业,无丰富的矿产资源,唯一可用的是大山中的石灰石,缺乏发展工业的基础。”
“但是我们有喀斯特地貌,这就是我们的资源。”王德胜说。
16个团队开展全民营销/
自1993年以来,武隆便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突围对象,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业也成为每届政府的头等大事。
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自此,当地旅游产业步入飞速发展阶段。
“世界自然遗产在那个时候基本就意味着暴利,进入名录的景区门票收入都能得到保障。”著名旅游经济学者刘思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资料显示,2007年武隆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2008年,当地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一年间收入增加5倍以上。“实际上通过申遗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王德胜表示,由于缺乏融资渠道,该县在2000年左右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芙蓉江等五大景区运营权通过招标方式拿给长松集团、华邦集团运营,但是两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步调,对武隆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2008年,武隆政府成立了喀斯特旅游公司,以景区门票收入为抵押向银行融资,最后以6.8亿元的价格回购了华邦集团和长松集团在武隆景区的51%股份,政府开始主导县内旅游资源的开发。
2009年,当地政府牵头组建了旅游宣传营销集团,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组客入武”工程。“这个旅游宣传营销集团一共分为16个小组,这些小组的牵头成员来自包括纪委、县委办、人大办、组织部以及旅游局在内的县级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一个目标城市,并设定一个年度组客人数值。”王德胜说,这种操作模式至今仍在当地使用。
但是,16个营销小组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旅游“门外汉”,专业知识的匮乏一度导致不少小组工作难以开展。“压力大,不过也只能努力做。”一名曾参与营销工作的武隆官方人士坦承,由于营销任务完成情况要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不做都不行”。
此外,当地政府还出台文件指出,“对不支持、不重视旅游宣传营销工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采取组织措施”。
在一系列措施下,2010年,当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018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02亿元;3年时间16个营销团队累计组客127.41万人,客源地除川渝市场外,广东、上海、湖北、湖南、江苏、贵州等市场覆盖日趋广泛。
每年旅游营销资金上亿/
目前,武隆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已达48.6%以上,旅游业已成为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力军。不过,当地政府已经不满足于“重庆的武隆”和“中国的武隆”。
“现在武隆在招商引资、基建项目上正在努力往高端化和国际化上靠。”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从政府税收等角度出发,规模大、财务清晰的星级酒店、宾馆才是优质资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武隆正在逐渐调整自己的旅游产业结构,提出从“观光”到“度假”的转变。
“我们正在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但整个景区都还存在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问题。”王德胜说,2013年景区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境外游客占比尚不到10%,与张家界、丽江等地还有一定差距。
资料显示,武隆正在修建国际级旅游文化村、懒坝民俗文化村等度假区,并承办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以加强“国际”烙印。
除了上述措施,武隆的另一个策略便是“砸钱”。王德胜透露,目前武隆每年在旅游产业上的营销资金规模在1亿元左右。“其中有3000万元是财政拨款,喀斯特公司负责6000万元,还有1000万则由上述16个全民营销团队筹集。”
“一个县拿出1亿元进行旅游营销在全国都比较少见,这个规模已基本和不少中上水平的省份持平,峨眉山一年的营销费用也只有2000万元。”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说。
在巨额资金支持下,近年来当地相继举办了芙蓉江龙舟锦标赛、芙蓉湖户外运动联赛、万峰林海骑行大赛等体育赛事。2012年,武隆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户外运动基地”。
不过有旅游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武隆打出的国际牌存在定位失准的问题。刘思敏表示,武隆当地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厚重感、独特性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要吸引大量外国人来旅游不容易。刘思敏建议,武隆应盯准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周边市场,提升软、硬件水平,走观光与度假并重的发展道路。
高投资背后的负债隐忧/
在旅游收入呈数十倍增长背后,武隆付出的成本同样不容小觑。“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除了营销费用,更大的投入在于基础设施改善、充实景区资源要素等,投资体量至少都在数十亿元。”罗兹柏说。
在被问及近年来武隆在旅游产业上投入多少时,王德胜表示具体数字他也不清楚,“应该数额比较大”。据《重庆晨报》报道,仅在当年武隆便表示将投资15亿元建10个旅游项目,而2009年该县的旅游总收入才23亿元。
2010年,武隆还提出建支线机场的计划,投资额度也超过10亿元。而在公路方面,渝湘高速的武隆至黔江段、武隆至道真段也需要不少投资。此外,近年来武隆还在努力创办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级卫生县,同样需要财政投入支持。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武隆要想单靠地方财政承担这些支出显然不可能,他们需要喀斯特公司这样的平台来扮演融资角色。”重庆资本界一名人士表示。“旅游产业属于开发周期长、前期投资大、回报慢的行业,不少运营国内景区的公司平台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刘思敏介绍说。
对于喀斯特公司目前的资产情况,该公司总经理黄道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不方便透露”。
不过,在2008年喀斯特公司整合当地旅游资源之前,一份《武隆县芙蓉江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显示,截至2007年11月30日,芙蓉江公司总负债为1862.20万元,负债率高达71%。
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该评估报告的时间为2007年,不过仍然具备一定参考意义。“武隆县的五大景区在2007年以后均开展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工程,贷款融资规模应该会加大。”一位当地旅游业内人士称。
探索旅游地产/
事实上,面对景区巨额投资可能带来的高负债,武隆有自己的盘算。2010年,武隆县政府在宣传营销中便开始强调景区正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过渡。业内认为,这实际上是在为旅游地产造势。
但刘思敏认为,观光经济和度假经济二者之间是可以协调发展的,不存在“过渡”一说,而发展度假旅游的前提,便是酒店、宾馆等住宿条件的改善。
武隆县政府网站显示,该县2010、2011两年土地出让收入合计6.3亿元,纯收益合计1.9亿元;而2012年1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就达7.3亿元,出让纯收益2.4亿元。
“不论是出让面积还是出让收益的增幅,武隆均高于重庆的整体水平。”世联地产市场经理王波表示,武隆是2012年重庆市土地出让收入上升幅度最大的区县。
“以发展度假旅游为目的,出让土地探索旅游地产,进而通过旅游地产带动景区整体效益,是武隆的运营模式。”王波认为,这一模式能快速回笼资金。
记者走访武隆仙女山镇时也发现,各大房地产公司在这里均有布局。仙女天街、依云林里、翡翠岭等楼盘均属于旅游地产项目。同时,仙女山镇的土地出让价格自2011年以来已经翻了一番。
据土地招拍挂网信息,重庆通耀铸锻公司今年5月20日竞拍的位于武隆仙女山镇石梁子村的一幅地块,楼面价为639元;而在2011年6月,石梁子村拍出的另一地块,楼面价仅为252元。
“目前石柱黄水、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都在叫卖旅游地产,和仙女山早期的卖点一样,这些项目在营销时都主打避暑牌,竞争非常激烈。”重庆旅游业内一名人士介绍,去年仙女山旅游地产销量有一定下滑。
中国土地市场网显示,2011年武隆仙女山镇推出13个幅地块共计42万平方米;2012年,该镇又推出19幅地块共计65万平方米;2013年步伐相对减缓,仅推出9幅共计23万平方米。有市场人士猜测,如果武隆的旅游地产进展受挫,可能会冲击此前一系列投资项目的资金链。
刘思敏认为,武隆与《变4》合作,实质诉求在于通过该影片提升“国际化”档次,以实现旅游地产的“卖座率”。
《《《
探访仙女山镇
仙女山镇的烦恼:经济高速增长 软环境需提升
每经记者 鄢银婵 发自重庆
集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芙蓉江、龙水峡地缝独特旅游资源为一身的仙女山镇无疑是武隆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直接受惠者。
据仙女山镇镇长罗维介绍,2002~2013年,该镇地方财政收入由123万元增长至1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53元增加到10500元,拥有500万元以上资产的家庭达15户,100万~500万元资产的有280户。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当地百姓日益富足的生活,而仙女山镇的发展模式也迅速在重庆多个乡镇走红,被其很多乡镇纷纷效仿。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个全民投身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小镇,在旅游服务业上的短板或将影响其未来发展。
经济变迁日新月异
7月5日早上6点半,天刚露白,仙女山镇石梁子村村民黄和民(化名)便开着自己的小车在仙女山游客集散中心的广场上等待客人。这里已经有好几辆车子停在路边,车主们聚在一起聊着头一天晚上巴西与哥伦比亚的赛事,时不时地扯着嗓子向过往的行人吼一句“仙女山、仙女山,10元一个人”。
“今天拉了几单了?”黄和民询问一个同行。
“不行,就5个纯路费。”对方回答。
“起晚了,生意又被抢走了不少。”黄和民有些郁闷地说。
2011年,黄和民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家乡营生。不过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拉5年,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回去的。
重庆直辖之初,石梁子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元,“我们家里一年的收入不过1500元。”黄和民说。
仙女山镇镇长罗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述称,2002年仙女山镇成立时,甚至没有办公楼,政府只能租用民房来办公,直到成立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以前,还一度被列为重庆市扶贫综合开发试验区,环境条件极差。
2007年4月,重庆市政府批准仙女山新区成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和建设。“政府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土地征收,不少村民因搬迁获得了赔偿金和新居,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罗维说。
黄和民正是搬迁安置户的一员。“7、8万的搬迁费,还给安排了新住处。”黄和民说,目前自己还开了一个农家乐,每年仅农家乐的收入就在8万元以上。
在仙女山镇,黄和民并非孤例。罗维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镇搬迁安置户中,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有98户,开农家公寓的有32户,其余的将房屋出租,租金收入每年最少5万元以上,收入是开发前的十几倍。
对当地村民来说,赚钱的“门道”还有很多。比如,游客大多住在仙女山镇上,距离印象武隆演出地、仙女山森林公园、天生三硚等景点至少有10多公里路程,因此,像黄和民从事的这种“交通车”也就有了存在的市场。
软环境影响旅游体验
“我每天跑这个车,前几年生意比较好的时候,每天能收入2000元。”黄和民告诉记者,实际上赚游客的路费只是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更大头的来自门票的差价。“比如从镇上去印象武隆演出点,我们收来回路费+门票共180元,而印象武隆的普通票市场价就在238元,游客肯定愿意找我们”。
“景区里我们有关系,所以能拿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门票。”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疑惑,黄和民毫不避讳,“基本上每个景区都有人,大家跑车的私下里会沟通,资源共享,所以人脉也就渐渐充实起来了”。
事实上,记者采访发现,“黄牛”一族在当地已有完整的运作链条。
随着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除了“黄牛”门票问题,其他一些“软环境”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里,一名游客吃了一口手中的玉米,便吐了出来,“你这都馊了,还能拿来卖?没法吃,退钱!”面对顾客的投诉,小吃摊的老板却不紧不满地表示,“玉米就是这个味道,没有馊,你可以去别家试试,都是这个味道。”俩人僵持3分钟后,最后不了了之。
上述画面在仙女山景区常有发生。就连武隆县旅游局局长王德胜也在感叹,“村民有时候要价太过了,一个玉米就要卖5元、8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重庆旅游业内人士表示,仙女山大多数村民欠缺旅游服务意识,这对其打造高端国际旅游地来说将是一大短板。
此外,目前仙女山镇上仅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三个银行网点,并且80%以上的旅馆均不能刷卡消费、开具发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游客体验。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担心,仙女山镇用了10年时间才站到了现有的位置,而上述软环境的缺失很可能会令其 “一夜回到解放前”,毕竟旅游产业是一种体验消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