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陈小雨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5月28日,央行宣布将于2014年实现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全国推广,对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第3次及以上的收取查询服务费,每次收取25元。央行同时表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的试点效果良好,并将于2014年实现全国推广,试点批次范围将逐步公布。
据此前央行征信系统负责人对媒体透露,截至2014年4月底,征信系统已收录了8.4亿多自然人、1900多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
“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对小贷公司来说是好事,我们也很愿意接入系统。”北京地区一位小贷公司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身份验证有点“难”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本人信用报告。一般来说,每年2次免费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个人了解本人信用状况的需求。”上述负责人称。
除了对收费问题作出说明,央行还着重解释了网上登录时的身份验证问题。
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个人才能注册成为查询用户。目前,提供两种身份验证方式:数字证书验证方式和私密性问题验证方式,个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
在私密性问题验证环节,如果是从未在银行办理过贷款,从未办理过银行信用卡的用户将无法验证。在数字验证环节,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合作的商业银行有77家,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其中大家熟悉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未在列,股份行中,仅中信、兴业、民生、华夏、浦发、广发等银行的数字验证证书可用。
央行征信系统负责人表示,这是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使用的数字证书(俗称U盾)有两类,一类是使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放的数字证书,大多数商业银行使用该机构的数字证书;另一类是自行开发的数字证书,主要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
“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可能会给个人带来不便,但确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手段。据统计,目前,征信中心互联网查询网站的身份验证通过率约为77%左右。”该负责人表示。
据悉,自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央行征信中心分5批次先后面向江苏等18省(市、自治区),开展了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试点工作,试点效果良好,并将于2014年实现全国推广,试点批次范围将逐步公布。凡持有试点省(市、自治区)身份证的个人,均可上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
更多机构有待纳入征信
截至4月底,小贷公司接入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分别有255家和156家。央行还专门给小贷公司提供了简化版的接口规范。
5月27日,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对媒体表示,目前,一些小型的借贷机构还没有介入央行的征信系统,他们对报送共享数据没有积极性。“央行查询个人征信收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防止一部分小型机构只查询不贡献数据,查询在一定意义上有调节杠杆作用。”
关于P2P何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王晓蕾表示,《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放贷机构都应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但目前对P2P的性质尚未明确。目前,央行通过控股上海资信公司搭建了P2P公司之间的共享平台,在搭建过程中,很大程度采用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接口规范。未来下一步举措还要取决于对P2P性质的认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