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对稳增长的拉力适可而止,加上外贸支持政策也将产生正影响,我们判断,二季度经济总体平稳,稳增长因此将更多寓于结构调整之中,二季度政策不会全面宽松。
每经编辑 宣宇
◎宣宇
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于去年四季度及同期水平,市场普遍感觉 “偏冷”。3月工业生产在前2个月显著放缓至5年来低点后小幅回升,但仍处较低水平;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6个月回落,比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跌至10年来低点,下行态势仍明显,其中中央投资项目持续3个月回落(其中也有高基数影响因素);一季度消费扭转连续2个月加速回落态势,有小幅改善迹象,但仍低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外需总体形势趋向好转,但短期面临的不确定较大。
经济下行压力在房地产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16.8%,持续2个月回落并跌至13个月低点;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10个月回落,连续2个月负增长,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8%,降幅比1~2月扩大3.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近4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21.1个百分点;库存压力显著增加。我们测算,3月末商品房去化时间升至4.8个月,其中住宅去化时间升至3.6个月,皆为有数据以来高点;一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5.2%,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高速负增长。此外,由于销售放缓导致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增幅大幅回落,房企到位资金大幅放缓。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同时防止房地产风险加剧引发相关风险连锁暴露,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组合中,“稳增长”和“防风险”压力显著增加。市场对政策转向宽松的预期因此越来越强烈,真正降息降准的呼声也非常高。
无疑,投资仍是短期“稳增长”的关键一招,承担着稳增长 “调节器”作用(效果立竿见影,可防止风险急剧扩大)。3月19日,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后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强对错综复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并在今年首次提出要 “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会议决定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及时拨付预算资金,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8%,比1~2月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但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8.20%,比1~2月大幅提高12.9个百分点。国家预算投资资金增速大幅回升,表明政府在3月下旬已相应加强了“稳增长”调节力度。
此后,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确定了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措施;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推出80个示范项目向社会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这些“规模性”投资措施将有力推动基建领域投资增长,不仅可以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更有利于弥补历史欠账和促进区域均衡。
但新一届政府的“稳增长”力度似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 “胃口”。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刺激政策不同,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逻辑,诸如放宽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由于各种现实制约,短期难以见到明显效果,更多还是落实简政放权等年度改革的一项既定任务。正如我们曾撰文指出的,中性条件下,经济季度增速7.2%是“合理区间”的底线,在此区间,政策的重点在“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而“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态势良好,经济下行容忍度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288万人 (增长1.7%),月均收入增长10.1%;全国“求人倍率”指标上升到1.11,不仅高出去年同期水平,且达到有数据以来最高值,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状况进一步加剧。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名义增长12.3%,实际增长10.1%,远高于经济增速,也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和实际增速也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就业良好的情况下,依靠投资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大为降低,而有更多的空间和动力通过“调结构、促改革”来培育经济内生力量来“稳增长”。正因如此,新一届政府“稳增长”措施中体现出鲜明的“双轨制”特征。
一方面,加快相关投资力度和资金拨付,形成“稳增长”的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微观放活,扩大中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经济内生动能,是长效措施,培育后劲。“双轨”齐下,相得益彰。加快相关投资进度,绝不仅只为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载体和抓手,这些投资本身也是简政放权和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此外,还通过对县域农村银行定向降准加强金融对“三农”支持,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与规模刺激有本质区别。
另一个佐证是,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只增不减 (以及严格落实国务院“约法三章”)。
对于稳增长的长效措施,人大二次会议后的国务院历次常务会议,都强调通过简政放权、微观放活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后劲和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常务会议先后提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范围并延长截止期限;延长支持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简化程序,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部署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措施,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已是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政府的一系列“简政放权”和“微观放活”措施,旨在形成“简政放权-中小微企业活力增强-就业状况良好-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经济转型升级空间和力度增强”的正螺旋反馈机制。
稳增长“双轨制”是新一届政府创新调控框架的一个基本内涵,并有其强调通过简政放权与微观放活这一内源路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市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常常产生分歧,并引发市场预期频繁波动。其实,新一届政府施政思路一脉相承。正如李克强总理日前在《求是》发文指出的,去年初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态势,政府保持定力,“不随波动频繁的市场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声音变调”,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只要经济运行处于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文章深入总结了去年以来经济社会改革的宝贵经验,再一次全面展现了新一届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施政纲领和未来改革图景,是政策研究的基础坐标和基本框架。
稳增长“双轨制”切中要害,真正做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动态协调和平衡。除非在就业出现急速下滑等非常情况下,稳增长“双轨制”将更多通过简政放权和微观放活来有效提高微观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从而形成正反馈机制,在稳增长动力完全切转到经济内生动力之时,也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之际。
如果以上逻辑成立,投资对稳增长的拉力适可而止(以就业为标准,类似去年二季度),加上外贸支持政策也将产生正影响,我们判断,二季度经济总体平稳,稳增长因此将更多寓于结构调整之中,二季度政策不会全面宽松。
(作者为财达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