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等离子前景之辩:全球市占率不足6%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2014-04-25 00:40

    随着等离子阵营日益萎缩,等离子技术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坚守者”四川长虹斥巨资打造的等离子面板项目连年亏损,有消息称,该项目目前已在主动控制产量。

    编 者 按

    曾经风靡一时的等离子电视,如今在主流家电市场已难觅踪迹。去年底,有“等离子之父”之称的松下宣布将在2014年3月完全结束其等离子业务。等离子电视市场日渐衰落,全球市场占有率已不足6%,目前仅剩三星、LG和长虹仍在坚守,长虹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企业。

    随着等离子阵营日益萎缩,等离子技术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坚守者”四川长虹斥巨资打造的等离子面板项目连年亏损,有消息称,该项目目前已在主动控制产量。同时,四川长虹集团开始低调布局,为其等离子项目谋求商用领域的转型。

    等离子电视是否会成为历史?被认为有明显技术优势的等离子是如何没落的?骑虎难下的等离子面板项目如何转型?等离子在商用领域能否逆袭?记者实地探访生产基地与知情人士深入交流,并采访多位面板行业专家及一线家电销售人员,试图通过本组稿件揭开等离子生存图景。

    《《《

    市场篇

    等离子电视边缘化之殇:长虹PDP项目被曝间歇性生产

    每经记者 岳琦 杨珺发自成都、绵阳

    即使是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特惠和2014巴西世界杯,也不能再让等离子电视销售提振起来了,几年前一周上万台的销量早已成为历史。无论是在传统家电卖场,还是主流电商平台,等离子电视都已难觅身影。

    多方数据都预示着一个残酷的事实:等离子电视出货量正逐年萎缩,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仅5%~6%。据NPDDisplaySearch预计,到2015年末,PDP(等离子)电视将完全消失。

    唇亡齿寒。随着PDP电视市场的萎缩,PDP面板生产线也将面临生死考验。有知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四川长虹(600839,SH)旗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虹欧公司)运营的PDP面板项目亦面临尴尬,2014年以来,产能压缩、员工分流、库存高企等问题笼罩着绵阳市郊的虹欧公司厂区。

    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虹欧公司生产状况正常。“目前供货、生产情况都很稳定”,“没有减产”。

    记者了解到,2007年左右,国内面板行业群雄逐鹿,四川长虹斥巨资投建PDP面板项目,但该项目自投产以来都处于数亿元的巨额亏损状态,被外界视为四川长虹的业绩拖累。

    业内人士认为,从经济效益来看,长虹PDP项目并不算成功,但对于长虹来说,进军上游的尝试是好的,技术和人才的积累都将是丰富的资源,但长虹PDP项目目前需要最大程度地完成折旧。

    市场份额加速萎缩/

    “等离子电视就是用来打价格战的,平常一般不销售,因为不赚钱。”成都一家国美家电卖场的长虹电视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活动期间,整个成都国美卖场只有500台长虹51寸等离子电视在售,售价仅2999元,比同等尺寸的液晶电视便宜近1000元。

    面对五一小长假和巴西世界杯的促销良机,长虹在成都市内的多个卖场主打产品仍然以液晶电视为主。“等离子就上一两个型号,没怎么卖,进货也进得少。”上述销售人员表示。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成都多个家电卖场发现,目前等离子电视仅三星和长虹有少量机型在售。有三星销售人员直言,液晶电视是主流,等离子电视产品更多是为了丰富产品线,其价格也比同尺寸液晶便宜近千元,“不赚钱都在做”。

    内置机顶盒、WIFI、安卓最新系统、4K、8核芯片、超薄……如今,电视卖场的高频词已经不再是液晶或是等离子了。

    “等离子早就被市场边缘化了。”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表示,中国做等离子的企业就只有长虹,但长虹在等离子上没有继续发力。

    4月19日,记者在国内一主流电商平台检索发现,该平台在成都、北京等多个地区仅有LG、三星、长虹、熊猫等共计5个品牌的8款等离子电视显示有货在售。而在上述地区,液晶电视则有近30个品牌的330多款有货在售。随后,记者检索多个电商平台发现,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在售状况大致与上述情况类似。

    国内某知名家电品牌成都销售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主流家电市场仅有一些等离子特价机型在售,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市场则有一些低端机型在销售。

    “受上游等离子面板供应量的限制以及下游对等离子电视需求的影响,目前等离子面板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小。”奥维咨询B2B事业部总监王东春表示,等离子电视的出货量也呈逐渐缩小趋势。就2014年2月奥维咨询(AVC)的统计数据来看,终端市场的销售是3.6万台,市场占比仅为1.9%。

    NPD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电视机总出货量为2.33亿台,其中等离子电视出货量为1335万台,市场份额约为5.7%;2013年上半年,等离子电视市场份额缩减到约5.1%。据NPDDisplaySearch预测,2014年PDP电视出货量仍将下降48%。

    随着市场的萎缩,很多厂家选择了退出。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先锋、日立先后宣布退出PDP面板生产。2013年底,松下正式对外宣称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2013年12月停止生产。由此,全球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商将只剩下三星、LG、长虹等。

    张兵认为,从三星和LG的战略来看,退出PDP也是迟早的事情。据韩国媒体报道,2013年,三星PDP面板产能仅运转80%,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2014年3月底,三星集团宣布旗下PDP面板生产商三星SDI和原材料生产商第一毛织决定合并,这被业内看作三星退出PDP的前奏。

    员工称假期越来越多/

    相比PDP市场的风云变幻,虹欧公司内部技术人员李渊(化名)的生活则略显平静。不过,2014年1月以来,他的假期越来越多。在绵阳市郊的一厂区,虹欧公司国内唯一的PDP生产线仍在维持运转,但李渊和他的很多同事已经感觉到了PDP面临的危机。

    据李渊介绍,2014年以来,虹欧公司开始定产定量,每个月基本是生产半个月停工半个月。记者从虹欧公司的多个消息源证实了其间歇性生产的事实,但长虹集团方面向记者否认了这一说法。

    记者获取的一份包含虹欧公司生产情况的资料显示,2014年1~3月,虹欧公司共生产各型号的PDP模组约10万台,其4月的生产计划仅为3.7万台。而2013年,全年产量达120多万台,每月生产约10万台。虹欧PDP生产线的设计产能为年产200多万台。

    伴随月均产能的压缩,虹欧公司生产线的开工时间也被严格控制。上述资料显示,2014年3月、4月,虹欧PDP生产线计划开工时间都不足半个月。

    限产或许与库存有关,截至今年2月底,虹欧公司的PDP模组成品库存量已超过20万台,超过安全库存数量近半,其中超期库存超过6万台。

    产能控制之下,员工的工作时间和人员数量自然减少。李渊称,虹欧公司给出的选择是员工自愿分流到长虹其他工厂,收入自然降低,他的几个同事已经选择了主动离开。今年初,李渊和他的同事还收到了来自虹欧公司高管的群发邮件,邮件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员工流失。

    四川长虹年报显示,虹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17.4亿元,净利润亏损3.47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15亿元,净利润亏损7.38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亏损并不是虹欧公司最大的问题,毕竟其固定资产折旧每年就有几亿元。

    “转型”、“经营现金流为正”,这是李渊听到的关于虹欧公司为数不多的好消息。对于转型的方向,李渊也很迷茫,在等离子和液晶的这场战争中,如今长虹几乎孤军奋战。

    虹欧公司生不逢时?/

    与虹欧PDP面板生产线尴尬现状形成对比的是,液晶面板如日中天。动辄数百亿元的生产线在国内外大批量上线,相关上市公司数十亿的年净利润也成为常态。

    记者了解到,以京东方为例,总投资328亿元的京东方重庆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及系统项目已开建。2013年京东方旗下的成都、合肥、北京各生产线满产满销,盈利达到23.5亿元,增幅达811%。此外,TCL旗下的华星光电去年净利润达22.6亿元,为TCL贡献了近八成的利润。

    梳理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状况,似乎能够清晰地看到企业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能看到等离子没落的偶然与必然。等离子与液晶的战争由来已久,几乎从1993年韩国开发出第一台彩色等离子电视就已经开始。

    2006年10月,长虹集团控股的四川世纪双虹投资9990万美元 并 购SteropeInvestmentsB.V75%股权,从而间接持有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韩国OrionPDP75%的股权。

    这次收购曾被认业内认为是一场难得的成功海外并购。长虹以低于1亿美元的价格就搞定了等离子的核心技术,随之建立起虹欧公司,并斥巨资开工建设了中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等离子生产线。

    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虹欧PDP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6.75亿美元,年产PDP模组达到216万片,并规划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张等离子屏模组的能力。

    正当长虹准备在等离子市场大干一场之时,国内的液晶巨头京东方已经计划在成都建设第二条液晶面板生产线。

    2003年,同样通过收购韩国知名企业现代集团分离出的现代电子TFT-LCD(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俗称液晶面板)业务,京东方得以进入液晶面板生产领域。经过3年时间,京东方第五代液晶面板就实现量产,试生产每月产能已达到3万片基板。

    “实际上长虹上马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时,整个市场以液晶为主、等离子为辅的形势已经比较明显了。”刘步尘说道。

    2008年,日立、先锋相继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但“只要等离子市场仍在,长虹就是国内毋庸置疑的领袖”,“等离子在大尺寸平板上的技术有明显优势的话语权”,“等离子屏幕比液晶屏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声音仍然支持着长虹。2009年7月,长虹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30亿元,再向虹欧公司增资10亿元。

    就在长虹决定向虹欧公司增资之时,两种面板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赛迪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在虹欧公司尚未达成量产之时,国内市场等离子电视销量为81.1万台,而液晶电视销量高达870.1万台。

    几乎同时,TCL迅速开始布局液晶面板生产线。2009年11月,TCL总投资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宣布正式启动,两年后实现量产,2012年达到加工玻璃基板约10万张的满产能,成为TCL利润的主要来源。

    PDP未完成的逆袭/

    2010年初,液晶面板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各大等离子巨头趁机迅速扩产。2010年1月,当虹欧公司42英寸等离子面板实现全面量产216万片时,松下尼崎第三工厂也开始量产,其总年产量已经提升至1200万片。

    据了解,当时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全球等离子面板的竞争已经进入寡头阶段,松下、三星、LG电子等拥有500万片以上的年产能,要想真正掌握等离子面板的成本优势,虹欧的等离子项目还需要继续扩能。”

    与此同时,公开报道显示,国家部委领导、各大企业也密集参观长虹。“那时候时不时就有领导来视察,现在很少看到了。”李渊称。

    在多方的鼓励下,长虹确认了2007年的规划,宣布将预计共投入20亿美元,通过三期建设,使虹欧最终产能达到600万片,进入全球前三甲,超越LG,紧跟松下、三星。面对液晶面板缺货和价格上涨的压力,TCL、康佳等企业开始向长虹预订等离子面板。

    2011年,3D电影 《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股热潮,长虹、松下、三星等等离子厂商曾借势推出等离子的3D概念,同时主打节能、全高清概念,甚至还提出了现在如火如荼的网络电视。此外,等离子巨头通过低价策略杀入市场,一度迎来了强势反击。

    奥维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液晶电视零售总规模1692.1万台,同比增长7.8%;液晶电视零售额656.6亿元,销售额同比下跌1.4%。同期,等离子电视的销售量为115万台,同比增幅为29.2%。

    不过,短暂的领先并未让等离子重拾优势,液晶面板在经过蛰伏后迅速占领了市场。以京东方为例,虽然经历了上市以来的“6年5亏”,但到2011年底,京东方的4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全面实现量产,其中第5代TFT-LCD生产线还经历了两次扩能。

    随着液晶面板生产能力的恢复及技术的逐渐提高,等离子迅速失去竞争力,低价的策略也并未换来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反而让等离子面板厂商不堪重负。2012财年,等离子巨头松下巨亏7650亿日元,连续两年亏损超过7000亿日元,创下其历史次高水平。

    等离子面板行业从此一泻千里,市场占有率迅速跌入个位数。2013年11月,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这让业界人士感到异常遗憾,“等离子是一项华丽的技术,松下的退出让人可惜。”

    (实习生丁舟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

    行业篇

    等离子没落背后:遭资本背离又遇技术封闭

    每经记者 杨珺 岳琦 发自成都

    等离子(电视)可视角大,亮度均匀性好;暗场动态范围大、图像层次感丰富;图像拖尾时间小,动态清晰度高;色彩还原能力好,显示色彩自然等出色的画质特征……这些优势曾让很多电视厂家认为,在激烈的平板电视竞争市场,等离子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外行买液晶,内行买等离子”,彩电行业曾这样传言。但市场的发展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这不得不让等离子电视迷们叹息。NPDDisplaySearch研究总监张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等离子电视的没落是面板技术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市场难免继续下滑。但长虹集团方面认为,等离子始终拥有一定的消费市场。

    那么,等离子究竟为何淡出面板舞台?固定消费市场是否存在?等离子电视何时完全退出市场?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试图揭开等离子电视没落背后的原因。

    被资本抛弃的等离子

    “等离子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是资本选择的结果。”一位从事等离子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技术上讲,PDP(等离子)有明显优势,但落后于LCD(液晶面板)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质量。因绝大部分资本涌向LCD,PDP质量就难以实现突破。”

    在其看来,资本的力量或许可以从京东方的发展脉络中得以显露。

    京东方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1993年4月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制公司,核心业务定位在显示领域。1997年京东方B在深交所挂牌,2001年京东方A成功上市,是当时少有的同时在A、B股市场上市的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自上市以来,京东方为扩展产能不断定向增发股票。在2006年为了北京5代线定增6.7亿股,2008年为了成都4.5代线定增4.1亿股,2009年为了合肥6代线定增50亿股,2010年底为北京8代线增发30亿股。其中第三次募得120亿元,第四次募得90亿元。

    “京东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定向增发。”上述人士表示,京东方大多采用与政府合资的模式投资,但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且不愿承担风险,于是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发行等值股份,经过24个月或36个月的股份冻结期,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再将股份解禁,不仅可回收投入,还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这种模式后来有很多企业模仿。”

    资料显示,2001~2011年,京东方获得的政府补贴达到17亿元,并多次避免了“戴帽”危险,但其融资-投资-亏损-再融资的路径也一直为业内所诟病。

    京东方的快速融资及项目上马给等离子面板施加了压力。“通过这种方式,京东方目前在国内的面板生产线达21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加上2009年TCL上马的华星光电,国内整个液晶面板的投入超过3000亿元。而等离子方面只有长虹的40亿元,怎么可能与之抗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投入额度也是长虹当时介入等离子面板行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做个液晶8代线需要投资200亿元,而做一个等离子只投资20亿~40亿元,这是最低门槛,(长虹去尝试)无论成功失败,不能完全去否定它。”张兵认为。

    面板界“劣币驱逐良币”

    张兵认为,等离子电视的没落是面板技术行业中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好的东西不见得能生存下来。家电市场已经印证了这个理论,最好的东西肯定是不便宜的,卖的量很少,大量卖的一定不是品质上最好的,这也是一个规律。”提起等离子市场的萎缩,张兵显得有些遗憾。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封闭是等离子面板产业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等离子行业刚发力时,技术主要由几大巨头把握,比较封闭,等离子五虎(松下、三星、LG、日立、先锋)实际上并不愿意在中国布局生产线,不想把技术卖给中国。”家电观察家刘步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等离子巨头的封闭从长虹对Orion的收购案中也可以看出。

    当2006年长虹把目标定位于并购韩国Orion公司,以期获取其尖端核心技术和专利时,韩国媒体、企业和社会的反对声潮空前强烈。虽然虹欧PDP生产线通过3年实现了量产,但长虹的这次“经典收购案例”也并未改变等离子整体技术封闭的格局。

    技术封闭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企业纷纷知难而退,另起炉灶发展液晶产业,更加刺激了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液晶面板生产线扩产,液晶电视在色彩、反应速度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液晶产业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等离子产业上游的更多问题。“任何产业都有一个产业链效应,如果终端产品产量逐渐萎缩,它的上游供货商成本增大,随之等离子面板配套设施,如元器件等价格成本也逐渐高于液晶面板上游产品价格,产业链遭遇挑战。”一位在韩国从事多年等离子业务的业内人士认为。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全球资本大量涌入液晶面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液晶面板使用范围较广。“从手机到超级大屏电视,液晶面板都可以发挥作用,因而资本的青睐度也更高。”京东方的第一条生产线主要产品就包括17寸、19寸显示器液晶面板及20.1寸、26寸、32寸液晶电视面板。

    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等离子之所以不像液晶一样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一是因为生产厂商少,“比如一个市场只有一两家做等离子,有5家做液晶,那在营销上可能有一些不客观的解读,推广就会影响等离子销售”;二是因为市场本身需求有限,“一些对动态画面、色彩没有太高要求的消费者就会选择液晶电视”。

    但市场不相信眼泪,曾经的等离子之父松下已彻底告别“全球彩电老大”的身份,长虹也逐渐将战略重心转移。

    实际上,长虹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布局液晶生产线。2009年6月,长虹与台湾友达光电公司下属子公司景智光电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生产液晶电视模组。此外,2008年4月,长虹控股的虹视公司就开始在成都启动OLED项目。

    “假如当年长虹宣称的20亿美元的投资不是投向等离子面板,而是投向液晶面板,也许长虹彩电的市场地位与今日完全不同。”刘步尘曾在文章中指出。

    等离子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等离子天生具备色彩还原度高、动态画面不拖尾、可视角广等优点,那它有没有可能在面板市场迎来新一轮逆袭?虽然刘海中对记者表示,仍将坚持做等离子面板,并表示等离子业务仍处于稳定状态,但不少业内人士仍然认为,等离子即将退出主流消费市场。

    千讯咨询高级研究员雷红生认为,松下曾是等离子的最后一根支柱,松下退出后,等离子电视的市场推广也会相应减少,本来弱势的营销更加无法跟上市场步伐。“同时4K超高清、OLED等新概念不断被提出,仅靠长虹、三星、LG等少数几家公司难以与庞大的LCD阵营对抗,不足以维持PDP的长远发展。”

    雷红生预计,2016年之后,等离子电视在全球的销量将会式微,而国内等离子退市的速度会晚于全球市场1~2年。

    奥维咨询B2B事业部研究总监王东春认为,等离子电视的退出只是时间的问题。“目前只有三星、LG、长虹三家还在坚守,但从这三家的未来规划看,也是逐年递减的趋势。”

    “消费者的需求在改变,追求‘薄’的产品,这是等离子的弱势。LCD在其技术及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从UD到FHD再到UHD,再加上曲面、高色域等技术,反观PDP技术更新很少。”王东春表示。

    不过,也有等离子技术的坚守者仍然对其抱有希望。虹欧公司一位技术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仍然寄希望于营销的改进迎来等离子电视的第二春。“做实业就是这样,投进去的都是真金白银,风险与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但是相信市场还是有认可的一天。”

    但这样的坚守对于企业与市场来说,似乎有些固执。“等离子早已不是长虹的战略重点,现在长虹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智能家电。”刘步尘表示。

    据知情人士透露,三星、LG并未彻底放弃等离子,仍然有极小一部分是等离子,目的在于“丰富产品线”。长虹也仍在坚守等离子市场,刘海中表示,现在长虹没有退出等离子电视领域的打算,“这个产品有特殊的消费群体,等离子本身的技术也有优势,这个消费群体应该能够保持下去。”

    不过,张兵认为,等离子电视作为民用产品,这个产业的发展是由经济规模来决定的,不会由少数人的需求决定。

    雷红生则表示,松下退出等离子市场后,长虹或趁机补位,赚取PDP的最后价值。因此,长虹的等离子业务还会持续几年,但将来退出也不可避免。张兵则认为,松下退出等离子电视之后,市场将迅速被液晶电视占领。

    NPDDisplaySearch最新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及预测季度报告显示,虽然2014年全球电视出货量预计仅增长1%,但LCD电视出货量将增长5%,部分LCD电视出货量的增长正是由PDP电视和CRT电视的下滑换来的。

    (实习生丁舟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

    转型篇

    长虹布局等离子商用 上游材料供应链恐难长期维系

    每经记者 岳琦 杨珺 发自成都、绵阳

    等离子电视走向末路几乎成为业内共识,乐观者认为等离子市场仍能维持少量空间,悲观者则断言等离子电视将在几年内消亡。显然,无论等离子电视的结局如何,相关企业都需要走一条转型重生之路。

    事实上,长虹集团正低调布局商用等离子拼接屏(MPDP)市场。去年底,长虹集团旗下韩国ORION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欧丽安)与一家四川商用显示器企业合资成立四川欧联商用显示系统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欧联公司)。原韩国等离子技术专家、现任欧联公司董事长俞成载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将依托长虹PDP生产线,将欧丽安的无缝拼接项目搬迁至绵阳,大举开拓MPDP市场,同时消化长虹PDP产能。

    据奥维咨询 (AVC)B2B事业部总监王东春介绍,2013年平板拼接市场在中国的规模仍延续增长势头,销量176.9千台,同比增长21.2%,政府、交通、能源、金融等安防需求仍然较大,预计2014年将保持18.7%的高增速,但2013年MPDP市场份额占比仅7.4%。

    “等离子在家用和商用市场的形势正好相反。”俞成载认为,欧联公司依托成本和技术优势,将迅速扩大其MPDP市场份额,最终完全消化长虹PDP项目200万台产能也有可能。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担忧,平板拼接市场容量有限,MPDP逆袭困难重重,而最大的问题是,等离子面板产量无法支撑起整个产业链必要的经济规模。

    长虹低调布局MPDP/

    俞成载在言谈间充满对等离子技术的热情。他曾被媒体称为等离子电视的拓荒者,从欧丽安到四川长虹PDP项目执行方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虹欧公司),俞成载曾作为欧丽安的技术骨干开发等离子技术,而后作为虹欧公司总经理将等离子面板技术中国本土化。

    相比长虹集团历次媒体云集的智能家电发布会,其控股子公司欧丽安与四川联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欧联公司、并将韩国MPDP项目移植至绵阳的动作相当低调。而更不为人知的是,俞成载再次复出,或将承载着长虹集团PDP转型的使命。

    工商系统资料显示,欧联公司2013年底才成立,欧丽安公司持有40%股权,四川联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有60%股权。据欧联公司介绍,该公司在绵阳的生产基地占地300亩,目前拥有员工200多名,其中高级技术专家98名,外籍专家30多名。公司还拥有欧丽安在等离子及DID视频显示领域的全部技术和专利,是中国目前拥有前端资源LCD、PDP、MLCD(液晶拼接屏)、MPDP最全的系列化商用显示器件 (包括模组)及系统整机制造基地。

    俞成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欧丽安在韩国的设备已经包装完毕,只待运输至绵阳,搬迁之后,欧丽安42寸的等离子面板线将停产。对于搬迁的原因,俞成载表示,欧丽安韩国生产线规模不具优势,在制造成本方面已无法和MLCD抗衡。

    事实上,据千讯咨询介绍,欧丽安是全球唯一一家从事MPDP生产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中国是其最主要的市场。欧联公司办公室主任卿勇介绍,韩国劳动力成本高,项目搬迁至绵阳后,欧联公司将依托虹欧公司PDP设备,采用租赁的形式先进行小批量生产,市场开拓之后再逐步增加。

    据俞成载介绍,从虹欧公司产出的PDP面板,通过欧联公司的专利技术和设备进行边框切割等处理,用于商用拼接屏市场,将直接降低MPDP的成本,使其价格大幅下降,甚至能够低于MLCD,而MPDP具有比MLCD更好的性能和更小的边缝,所以欧联公司的MPDP产品将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

    对于欧联公司的MPDP发展模式,千讯咨询高级研究员雷红生认为,在与长虹的协同效应下,欧联公司的MPDP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被激活。

    MPDP消化虹欧120万片产能?/

    对于虹欧公司来说,欧联公司MPDP的启动或许是一个转机。曾在虹欧公司工作多年的俞成载也坦言PDP家用市场的萎缩,并称欧联公司的MPDP将消化虹欧公司的产能。

    按照欧联公司的规划,2015年1月,欧联公司将实现4万片MPDP量产,2015年下半年,扩产至10万片,随后以6个月为周期扩张产能。俞成载表示,欧联公司如果发展顺利,可以消化虹欧公司120万片产能。

    对于平板拼接市场的发展前景,雷红生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地区建设力度的增大,为我国无缝拼接商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政府建设平安城市也将给无缝拼接商显带来一系列的需求,包括交通、城管、公安等安防监控等。

    此外,MPDP所在的平板拼接市场增资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目前来看,由于MLCD领域竞争激烈,德浩和赛普等液晶拼接厂商开始关注MPDP领域,近两年客户对于MPDP产品的认可度已经提升。

    王东春认为,此时欧联公司进军MPDP市场,价格相对其他MPDP企业优势明显,目前最主要的是销售渠道的建立,以及客户的品牌认可度。相对于MLCD技术而言,MPDP主要优势是拼缝,目前已达2mm左右。就缺点来看,等离子拼接致命的缺点“烧屏”目前已基本解决,最主要的缺点是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屏有损坏的风险。

    MPDP具有高分辨率、画面无闪烁、精确的色彩还原能力、亮度均匀、超宽观看角度、接缝小等优点。在指挥监控中心等高端应用领域,MPDP以其优质的显示效果、接缝小等优势占据了较大市场。然而,雷红生表示,近年来液晶商显技术不断进步,已经向高端领域进军,MPDP若要实现商显市场逆袭,困难重重。

    卿勇则认为,虽然MLCD是市场主流,但其价格已跌到“地板”,没有什么利润,51寸MPDP量产后,其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而欧联公司的MPDP拼缝能达到1.8mm,这是MLCD不能企及的。

    虽然欧联公司MPDP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但目前的商用显示市场却与几年前的电视面板市场如出一辙。作为安防系统中重要的显示平台终端,MPDP与MLCD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MPDP的市场份额日渐萎缩。2013年中国平板拼接市场MLCD产品占主流,销量占比92.6%,MPDP市场份额占比7.4%。

    上游材料或掣肘未来发展/

    历史出奇地相似,MPDP似乎也面临着与当年PDP同样的境遇。值得注意的是,欧联公司商业模式最大的成本优势来自虹欧公司PDP面板生产线,然而虹欧公司PDP面板生产线的维持却成为一个迷局。

    对此,NPDDisplaySearch研究总监张兵直言,按照产业规律,规模太小会导致产业链断裂,一些原材料和催化剂等组件厂商将选择退出这个行业,即便这种技术不会立即消亡,等离子行业未来也没有希望了。

    而作为等离子技术的“鼻祖”,俞成载似乎明白,拯救虹欧公司就是拯救等离子。他对记者表示,能不能维持虹欧公司的生产,主要取决于产量,当产量低到一定程度后,固体成本就无法再持续,“所以我们规划了商用产品来维持其正常的生产。”

    通过MPDP消化虹欧公司的产能能否实现?张兵认为,拼接显示屏市场根本不够大,就算欧联公司占据中国市场全部份额也就50万片左右,商用拼接屏市场是一个需求弹性很小的市场,即便价格大幅降低,需求也不会猛增,全球的市场容量都是有限的。

    维持供应链是虹欧公司和欧联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一家企业要维持供应链还是非常困难的。”张兵表示,全球来讲,基本上规模要在1000万片才能维持产业链,况且部分PDP上游材料是从日韩等国进口。

    对于产业链的风险,卿勇坦言,“这个我们也考虑过,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卿勇认为,欧联公司几年就可以达到30万~40万片的规模,依托MPDP的强劲盈利能力,到时就可以把产业链撑起来。此外,卿勇认为,如果虹欧公司一年能销售100多万片,肯定能维持下去。

    然而张兵认为,即便虹欧公司实现200万片的产能,也不足以支撑PDP生产的材料供应厂商继续为其服务。“当上游厂商收益出现问题就会停止生产,下游厂商就会面临很大挑战,我估计PDP生产线只能短期维持。”

    张兵认为,虹欧公司要在全球PDP生产线关停之前,尽可能地去消化产能,完成折旧。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张兵表示,在整个供应链断掉之前尽可能利用PDP项目的价值,MPDP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只是中长期前景没那么好,最终,PDP生产线的很多设备也可以转做太阳能光伏玻璃面板。

    (实习生丁舟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等离子没落背后:遭资本背离又遇技术封闭

    下一篇

    近亿元投资款未退 郑州文交所被指屡违承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