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银行推类余额宝加大成本压力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国证券报 2014-02-24 08:45

    本报记者陈莹莹

    工商银行(601398)、中国银行(601988)、交通银行(601328)、平安银行(000001)、招商银行(600036)等多家银行近日推出“类余额宝”产品,这被业界视为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还击。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此举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各款银行“类余额宝”产品的本质均为引导客户购买货币基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客户,但也会导致银行活期存款的流失和资金成本压力的提高。就积极的意义而言,这促使银行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到来做准备,客户也看到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积极应变的态度。

    受困存款流失

    对于“类余额宝”产品,商业银行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就职于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吴熙直言:“如果要做余额宝、理财通那样的产品,银行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但考虑到资金成本、存贷比考核压力,银行的动力就不足了,否则也不会直到最近才推出。我们曾经做过测算,活期存款利率每提高1个基点,银行利润就会损失好几亿元。”吴熙所在的银行尚未推出“类余额宝”产品,但他觉得,如果别家都有了,我们推出也是早晚的事。

    多位银行业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银行版“类余额宝”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银行通过这些产品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抗,虽然有助于留住客户,但也抬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储蓄存款资金流入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再以协议存款的形式将资金借给银行,虽然资金仍在银行体系内,但成本显然比单纯的储蓄存款高得多。

    存款流失已成为令银行头疼的严重问题。去年12月,平安银行旗下的理财产品“平安盈”悄然上线,首期合作方为南方基金,投资标的为南方现金增利货币(202301,基金吧)基金。知情人士透露,该产品一直保持低调姿态,其规模至今仍不大。建设银行(601939)相关人士透露,该行从去年底开始设计“T+0”产品,但由于种种因素,最后计划不得不搁置。

    民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邹恒超指出,银行“类余额宝”产品的低调情有可原,越高调,则流失的活期存款可能越多,银行面临的存贷比考核压力就越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银行“类余额宝”产品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一个银行主动转型的信号。“无论产品规模大小,现在银行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客户对银行的看法就有所改变。”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均选择与自己旗下的基金子公司合作,这意味着存款流出后仍可能回流银行。只要客户留在了银行体系内,就会选择银行的其他业务,而如果客户去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资金和客户都可能流失。

    加大银行成本压力

    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类余额宝”产品的诞生,可以视为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加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提前做准备。商业银行已进入高成本时代,银行享受高净息差的好日子要到头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无论是银行“类余额宝”还是余额宝,都会分流银行存款,但绝大部分资金最终会以同业存款等形式回流到银行体系之内。换言之,银行资金并没有流出银行体系,只是在银行体系内部发生了资金科目上的转移。“余额宝的确吸收了投资者的一部分储蓄存款,但最终其资金依然转投银行间市场,实际资金还是在银行账户上,只是资金的科目从居民储蓄存款转化成了同业存款。”

    业内人士直言,虽然资金只是在银行内部的两个科目中进行了转移,但直接带来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对于银行而言,负债结构的调整确实意味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活期存款利率较低。转化成同业存款之后,其价格遵循市场化规则,利率水平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对于拥有基金公司的商业银行来说,尽管通过与旗下基金公司合作推出银行版“类余额宝”,可以将存款保留在本银行体系内,稳定存款,但市场竞争同样会使其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后,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银行资金成本的刚性上升会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过去三年,企业和居民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重从50.23%下降到39.23%,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照此速度,今后每年将有2.5-3万亿元活期存款转向高收益理财产品,保守估计商业银行每年将因此增加1000-2000亿元负债成本,占去年银行业新增净利润的70%。”

    不应忽视产品风险

    在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竞争中,货币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从而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年中“钱荒”时,货币基金赎回很多,但并非所有银行都会配合。“现在货币基金的主要投向是银行协议存款,一旦遭遇钱荒,想要赎回而银行头寸又不足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温彬指出,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发展史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是银行储蓄最主要的替代产品,由于其低风险、高收益且变现灵活等特征,对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尤其明显,但货币基金并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货币基金一度“风靡”美国市场,但进入21世纪后,其优势开始减弱,出现多起清盘事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规模625亿美元的“首要基金”曾引发了整个货币基金行业的赎回潮,一度导致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停滞和短期融资市场的瘫痪。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趋于成熟,我国货币基金短期的相对高收益难以持续,未来将逐步回归正常收益水平。

    上一篇

    股市国资改革概念升温 或成两会前后一道“主菜”

    下一篇

    多地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