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银行代销业务或将迎来新一轮变化。从中诚信托到吉林信托出现兑付问题,到近期再度曝出客户存单变保单,银行代销业务站上风口浪尖。
昨日(2月13日),有媒体称工行全面停止代销,多家银行也在收紧。对此,工行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并未听说此事。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银行代销产品问题频出,作为人们心中最信得过的理财机构,银行在代销业务上正面临新一轮转型。某银行理财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银行自有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的同时,代销产品规模已经在缩减。
代销业务问题很多/
日前,银率网发布的2013年度报告显示,有72%的受访者表示,年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均遭到不同程度的销售误导,其中,将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或储蓄销售的现象最为普遍,占比达32.66%;将基金产品作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误导行为占比为26.61%。
上述银行理财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银行理财产品种类还比较匮乏之初,银行通过代销信托、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弥补自身不足。近两年,随着银行自有理财产品不断推出以及代销产品日益暴露一些问题,银行在代销业务上已有所收紧,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更是收缩该项业务规模,倾向销售自己的产品。
某信托公司人士此前也向记者透露,大多数银行在代销信托产品审核过程较以前严格了,主要原因也是之前代销产品出现问题,影响了银行的声誉。
“其实,还是有很多银行员工倾向于销售银行代销产品,因为银行代销产品给出的提成很高,一般都在1%以上”,上述理财师直言,“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少向客户推荐代销产品,如果客户通过我购买了代销产品,虽然一次性可以拿到一些佣金,但高出银行收益的代销产品,也会将吸引客户不断追求高收益产品。如果某一天银行没有那些高收益的代销产品了,客户也会通过其他渠道购买,这样我的客户也会逐渐流失。”
某资产管理研究院研究员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银行代销产品频出问题的关键还是盈利模式。银行代销产品,必然是哪种产品利润高,就代销哪种产品。利益驱动下就很可能出现宣传不规范,投诉处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代销产品需加强风险揭示/
其实,针对银行代销业务现状,监管部门也多次发文规范银行理财。2012年初,银监会要求银行规范投资期限及对象;2012年底至2013年年初,银监会再次发文,不仅要求银行自查代销、误导行为,还下令整顿银行“飞单”等违规现象。
然而代销产品的问题并未就此打住,是否应该将银行自有理财产品与代销产品完全分开,设立独立代销窗口呢?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银行自有产品都没有独立的窗口,从人力成本来考虑没有必要,但银行应加强风险提示。“银行该业务未来的趋势肯定以自主性产品为主,代销产品为辅。”
他同时表示,现在代销主要是因为信托等产品相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更高,银行有一些高端客户需要配超高收益的产品。从理论上来讲,由于银行风控能力比较强,银行自主研发的产品风险度比代销产品的风险会小一些。
上述资产管理研究院研究员表示,代销和直销是否分开,目前来看作用不大。好多投资者被误导,是因为以为产品背后都有银行的信用做背书。避免银行代销出现问题需要买者自负、卖者有责,银行要宣传适当,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就目前银行的盈利考核模式来看,比较难实施。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作为金融中介,银行具有较强的渠道资源能力,代销产品非常正常,海外银行业也有大量的银行代销业务,但需要银行提供给客户足够的风险揭示。
上述银行理财师表示,未来银行代销业务会越来越少。随着混业经营临近。
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出现后,就无所谓代销了。现在出现问题大家都是相互推责,全金融牌照后,在封闭的链条中就都要承担责任。
(实习生崔天醍对本文亦有贡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