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在华销量合计超过312万辆,进口车销量达8万辆左右。照此计算,2013年大众将问鼎中国车市冠军。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2014年伊始,中国汽车市场的两大巨头年销量冠军之争再次受到关注。大众汽车有望9年来首次超过通用,问鼎中国汽车市场销售冠军。
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通用在华销量超过316万辆。尽管大众汽车集团尚未公布数据,但据预测,2013年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在华销量合计超过312万辆,大众进口车销量达8万辆左右。照此计算,2013年大众将问鼎中国汽车市场冠军席位。
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合资品牌在各个细分市场的高端化步伐愈发明显。作为欧美合资汽车企业的代表,大众和通用间不仅在销量上竞争,同时也引领了各个细分市场的新方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13年中国A级车市场的整体增速达到20%,B级车市场仅10%左右,C级车市场约13.5%。这意味着,在A级车市场表现出色的企业,能实现更多销量。
大众销量创新高/
2013年,大众汽车在华销售增长势头强劲。从一汽-大众发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销量共计160.71万辆,同比增长17.4%,其中大众品牌销量111.86万辆,奥迪品牌销量48.85万辆。大众旗下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累计销售152.5万辆,同比增长19.14%。
上海通用全年销量超过157万辆,其中别克品牌完成80.99万辆,雪佛兰品牌完成71.52万辆,凯迪拉克品牌完成5万辆。上海通用表示,2013年上海通用的产品结构更加健康,以别克品牌为例,凯越占比明显下降,君威和君越“双君”销量贡献明显。
在B级车市场上,别克“双君”销量共计17.59万辆,上海通用一直主打的“双君一宝”中的迈锐宝销量达10.14万辆,同比销量近乎翻倍,成为上海通用增长最快的车型。
对此,汽车分析师钟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雪佛兰品牌获得中高级车市场认可还需要努力,雪佛兰品牌的提升和别克品牌的销量结构调整,是摆在上海通用面前的双重挑战。
在A级车市场,凯越2012年占比上海通用销量40%的情况有所改变,2013年凯越销量共计29.62万辆,占比为18.80%,销量增长仅6.89%。
一汽-大众在A级车市场上,2013年捷达完成销量27.30万辆,同比增长12.58%。此外,一汽-大众旗下宝来、速腾销量均超过20万辆,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高尔夫,仍取得了10.67万辆的市场成绩。
罗磊指出,随着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在7万~10万的价格区间填充新的入门级家用轿车产品,是上海通用需要关注的问题。
冠军争夺刺激投资加码/
在中国市场销量超过通用汽车,意味着大众汽车重新夺回在华“最大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称号。
2005年,通用在中国市场销量首次超过大众,此后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
2012年,大众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变速箱危机”,但仍维持了此前增长速度。对此钟师表示,在中国市场,大众产品谱系更加完备,同时在各个细分市场走向高端化的过程中,大众利用多年建立的口碑以及品牌形象,增强了消费者的忠诚度。
同时,通用的销量也在直线增长。2013年12月12日,通用高调宣布,在华销量首次突破300万辆。“通用赢在数字上。”钟师直言不讳地表示,上汽通用五菱2013年完成销量160.05万辆,在通用中国销量中占据半数以上,而这家公司并不单经营通用品牌。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也认为,通用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归功于上汽通用五菱的增长,另一方面是通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了其竞争的有利地位。
对市场冠军的争夺,也督促大众和通用不断增加在华投入,包括引入新车型、建立新工厂以及扩张经销商渠道。按照通用的计划,到2016年将通过在华合资企业从产品、工厂和员工三大方面投资约110亿美元;大众也表示将在2015之前投资约合130亿美元用于其在华的合资公司。
2014年比拼新车速度/
按照此前规划,无论是大众还是通用,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脚步仍在加速,销量之争也更加白热化。此外,中国市场对于车企全球市场的决定性意义,迫使车企巨头更加激进。
在战略上,大众旗下斯柯达、奥迪、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和西雅特等品牌,都将帮助大众进一步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按照规划,2014年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将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国产的A3以及新款A4L。有消息称,大众宝来和斯柯达明锐均有计划推出新车型,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
通用高管此前公开表示,新车型的缺乏直接导致2013年公司的发展和业绩开始落后。分析认为,通用采取强化宝骏地位、增发雪佛兰新车等一系列措施,欲重新夺回桂冠。有消息称,2014年通用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四款雪佛兰的新车型。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迟亦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预测2014年车市维持平稳增长的同时,消费者的选择将愈发严苛。伴随品牌优势放缓,企业全方位的竞争将继续加剧,对于合资品牌而言,挑战同样刚刚开始。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